
援引其事以對答。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下》:“ 顯 於十事尚不能全得,而 載 獨舉對無餘者,以《漢書》當時藝習者衆,或 載 所專精。”
“舉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舉對”指在回答問題時援引相關事例或文獻進行對答,強調通過引用具體内容來支撐回應。例如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提到“載獨舉對無餘者”,即通過援引《漢書》内容作答。
字義分解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明代文獻中描述學者辯論時“舉對無餘”,表明其應答時引經據典、内容詳實的特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屬較為書面化的表達。
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舉對”強調以事實或文獻為依據的應答方式,體現了傳統漢語中注重考據和引證的語言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舉”的其他含義(如科舉、舉動等),可參考中的擴展解釋。
《舉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舉起對籌或對牒,表示核對、比較對照的意思。
《舉對》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首,右邊是對部首。手部首側重于動作,對部首表示對照、比較的意思。
《舉對》總共有10畫。
《舉對》最初出現在《離騷》一書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離騷》是屈原創作的一部詩歌作品,其中有一句“舉其觚以觞其情”,意思是舉起觚杯,通過對比觚杯中的情感來表達。
後來,人們将這個動作引申為比較、核對的意思,形成了成語“舉對”。
《舉對》在繁體字中寫作「舉對」,部首和筆畫都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舉對》的寫法是「舉對」。
1. 在寫作文之前,要先舉對思路,然後開始動筆。
2. 我們需要舉對資料才能确定最終的決策。
1. 舉措:指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采取的行動。
2. 舉報:指向有關機關、部門報告違法、犯罪行為。
3. 對策:指針對某種情況或問題而采取的應對措施。
核對、比對、對照
忽略、放任、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