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刻的意思、斷刻的詳細解釋
斷刻的解釋
指斷碑。 宋 晁補之 《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詩:“常恨平生好古家,無力騎馬蹊田觀斷刻。”參見“ 斷碑 ”。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網絡擴展解釋
“斷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uàn kè,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本義:指斷碑
這一釋義來源于古代文獻和詩歌,例如宋代晁補之在《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中寫道:“常恨平生好古家,無力騎馬蹊田觀斷刻。”這裡的“斷刻”指斷裂的碑石,常用于描述殘缺的古代碑文或文物()。
-
引申義:形容時間短暫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斷刻”可作為成語,比喻時間的轉瞬即逝。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斷刻”的本義更權威且常見,多用于文學或考古領域,指斷裂的碑石;而作為時間短暫的比喻,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合理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刻(duàn kè)是一個中文詞彙,含有幾個主要含義。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斷”和“刻”,部首“斷”表示分開或中斷,而部首“刻”表示記錄或劃痕。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的記載,斷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銘文雕刻和圖書印刷的初期。在銘文雕刻中,人們會把文字刻在器物或石碑上,以表示特定的意義或記錄曆史事件。而在古代圖書印刷技術出現後,文字需要被刻在木闆或金屬活字上,然後用墨水印刷到紙上。因此,斷刻也指代着文字雕刻或印刷的過程。
斷刻在繁體字中是「斷刻」。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斷刻的表達方式略有不同。在金文和小篆時期,斷刻的寫法是「斷刻」,在楷書時期逐漸變為現代的「斷刻」。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用刀在樹皮上斷刻了他的名字。
2. 這本書是古代斷刻的版本,非常珍貴。
3. 這個石碑上的斷刻記錄了一段重要曆史事件。
一些和斷刻相關的詞彙包括:記錄、劃痕、刻印、雕刻等。
斷刻的近義詞有:雕刻、刻痕、記載。
斷刻的反義詞很難找到一個确切的對立詞,因為它是一個專業詞彙,幾乎沒有特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