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乘骢的意思、避乘骢的詳細解釋
避乘骢的解釋
同“ 避驄馬 ”。 宋 曾鞏 《送趙資政》詩:“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驄。” 元 薩都剌 《送唐卿禦史》詩:“故鄉歸衣錦,行路避乘驄。” 元 大訢 《送薩天錫照磨赴燕南憲幕》詩:“重來無幾日,除道避乘驄。”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乘骢的解釋 《後漢書·桓典傳》:“﹝ 典 ﹞辟司徒 袁隗 府,舉高第,拜侍禦史。是時宦官秉權, 典 執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禦史。’”後因以“乘驄”指侍禦史。 唐 杜甫 《
網絡擴展解釋
“避乘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ì chéng cōng,其含義與“避骢馬”相同。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與引申義
-
字面拆解
- 避:回避、躲避。
- 乘骢:指騎乘“骢馬”(一種毛色青白相間的駿馬)。古代禦史等監察官員常乘骢馬出行,象征剛正不阿。
-
引申含義
指避免與權貴或剛直之人産生沖突,或回避監察官員的監督。常用于勸誡人們遠離傲慢自負者或權勢人物,以免受牽連或傷害。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曆史典故:源自古代禦史乘骢馬巡查的慣例,百姓或官員需避讓以示敬畏。
- 詩詞引用:
- 宋代曾鞏《送趙資政》:“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骢。”
- 元代薩都剌《送唐卿禦史》:“故鄉歸衣錦,行路避乘骢。”
均體現對監察官員或正直之士的回避态度。
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避骢馬、敬而遠之。
- 適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權勢者或剛正者的回避,或強調不與自負者為伍的處世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具體典故,可參考來源網頁(如、5、7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乘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避開乘骢這匹馬。它的拆分部首是辶、重、馬、十。總共有15個筆畫。
該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寓言故事《淳化閣賦栖白》中。故事中,有一匹非常高傲自大的馬,名叫乘骢。其他的馬都對它非常敬畏,擔心自己無法與之媲美。因此,成語《避乘骢》就意味着避開這匹高傲的馬,避免與之相比較。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避乘》。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避乘骢》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選擇避乘骢,不與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相處。
2. 她決定避乘骢,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與《避乘骢》相關的其他詞語包括:
1. 瞻前顧後:意味着在做決定之前深思熟慮,考慮前因後果。
2. 高傲自大:形容一個人自負,目中無人。
沒有具體的反義詞與《避乘骢》相關,因為這個成語主要強調避開高傲自大的态度,而不是與之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