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乘骢的意思、避乘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乘骢的解釋

同“ 避驄馬 ”。 宋 曾鞏 《送趙資政》詩:“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驄。” 元 薩都剌 《送唐卿禦史》詩:“故鄉歸衣錦,行路避乘驄。” 元 大訢 《送薩天錫照磨赴燕南憲幕》詩:“重來無幾日,除道避乘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乘骢”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敬畏或回避監察官員的威嚴。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 避:躲避、回避。
    • 乘骢:乘坐青白色的馬(骢馬),特指禦史等監察官員的坐騎。
    • 整體含義:指因敬畏監察官員(尤其是禦史)的剛正嚴明、執法不阿而主動回避其行蹤或不敢觸犯其威嚴。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對監察權威的畏懼和避讓态度。
  2. 曆史典故來源: 此成語的典故出自東漢時期的官員桓典。

    • 據《後漢書·桓典傳》記載,桓典在漢靈帝時期擔任侍禦史(負責監察、彈劾官員的官職)。他為官清廉正直,不畏權貴,敢于直言進谏、彈劾不法。
    • 桓典有一個顯著的特征:他經常騎着一匹青白色的馬(骢馬)在京城洛陽活動。
    • 由于桓典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京城裡的權貴和不法之徒都非常畏懼他。以至于人們一看到那匹标志性的青白色馬(“乘骢”),就知道是桓典來了,紛紛躲避(“避”),不敢觸犯他的威嚴。
    • 因此,當時京城流傳着一句諺語:“行行且止,避骢馬禦史”,生動地反映了人們對桓典的敬畏之情。這個典故被濃縮為“避乘骢”或“避骢”。
  3. 用法與引申:

    • “避乘骢”主要用于形容對監察官員、執法者或公正嚴明之人的敬畏和回避。
    • 它強調了監察權的威懾力以及人們對清官廉吏的敬重(或畏懼)。
    • 這個成語帶有一定的褒義色彩,常用來贊揚監察官員的剛正不阿及其産生的震懾效果。
    • 在文學作品中,它也常被用來指代禦史或監察官員本身。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避乘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ì chéng cōng,其含義與“避骢馬”相同。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與引申義

  1. 字面拆解

    • 避:回避、躲避。
    • 乘骢:指騎乘“骢馬”(一種毛色青白相間的駿馬)。古代禦史等監察官員常乘骢馬出行,象征剛正不阿。
  2. 引申含義
    指避免與權貴或剛直之人産生沖突,或回避監察官員的監督。常用于勸誡人們遠離傲慢自負者或權勢人物,以免受牽連或傷害。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具體典故,可參考來源網頁(如、5、7等)。

别人正在浏覽...

骜放拔突椑柿藏貓兒吃不住蟲媒花醇備純鋼踔飛摴蒱出言有章慈色村醅大陸低攲低頭搭腦東作西成蹲立翻調憤積幹進高陵還鎮花晨徽車會非江浒堅挺餞宴夾寨夫人寂定鏡鑒徑須柯岩快報亂略亂視蘆蕩火種每況愈下門匠免粟邈永明于治亂木辂惱躁盤舞蒲昌海切末青雲料琴韻稔惡忍痛撒溺傷楚食國樹幹四耗九丑退舍閑吟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