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戎的意思、九戎的詳細解釋
九戎的解釋
(1).九伐之兵。《周禮·秋官·掌交》:“九戎之威。” 鄭玄 注:“九戎,九伐之戎。” 賈公彥 疏:“九戎之威者,大司馬設九伐有所威刑。” 孫诒讓 正義:“《説文·戈部》雲:‘戎,兵也。’大司馬九伐,皆用兵威武之事,故謂之九戎之威。”參見“ 九伐 ”。
(2).九夷。 漢 揚雄 《反離騷》:“資 娵娃 之珍髢兮,鬻九戎而索賴。” 唐 李峤 《汾陰行》:“ 漢 家五葉才且雄,賓筵萬靈朝九戎。”詳“ 九夷 ”。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網絡擴展解釋
“九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指“九伐之兵”
源自《周禮·秋官·掌交》中提到的“九戎之威”,指周代大司馬制定的九種軍事征伐規則,用于威懾諸侯。鄭玄注解為“九伐之戎”()。具體包括對不敬天子、侵害百姓等行為的讨伐,強調以武力維護禮法權威()。
2.指“九夷”或九個蠻夷族群
在廣義上泛指古代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如漢代揚雄《反離騷》中的“鬻九戎而索賴”()。狹義上則指周朝時期的九個具體部族,包括:
- 犬戎、羌戎、狄戎、彘戎、豕戎、骊戎、芮戎、葛戎、蔡戎()。
這些部族常被視為外族或敵對勢力,帶有“異族”“敵族”的象征意義。
用法與注意
- 兩種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例如,“九戎之威”多指軍事威懾,而“賓筵萬靈朝九戎”(唐代李峤詩)則指外族歸順()。
- 現代語境中,“九戎”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需注意避免與“九夷”混淆()。
如需進一步擴展,可查閱《周禮》《說文解字》等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戎(jiǔ róng)這個詞是古代指西方方位的諸侯國家的總稱,與中國相隔甚遠。這些國家大多數年份都在中國各種戰亂中處于反對中國的立場。九戎的稱謂可能來源于九個主要部落或城邦的合稱。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九:拆分部首為丿(pie),筆畫數為二。
- 戎:拆分部首為戈(ge),筆畫數為四。
九戎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演變而有所變化。在繁體字中,九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
例句:
- 古代中國與九戎發生多次戰争。
- 九戎的部落結構複雜多樣。
- "九戎"在曆史記載中經常被提及。
組詞:九戎國、九戎部落、九戎文化等。
近義詞:西方諸國、外族、異族等。
反義詞:中土、華夏、中國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