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品中正的意思、九品中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品中正的解释

魏 、 晋 、 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 、 南北朝 ,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倖传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品中正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其核心内容为"分九品、立中正"的官员选拔机制。该制度由曹魏政权于公元220年正式确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

一、制度源起与背景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群传》记载,尚书令陈群建议"制九品官人之法",旨在纠正汉末察举制的弊端。该制度结合了汉代乡闾评议传统与门阀政治需求,形成了以中正官为核心的评定体系。

二、实施架构与流程

  1. 九品分级: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对应不同官职。
  2. 中正设置:各州郡设大、小中正官,由中央官员兼任,负责本籍士人的评定工作。
  3. 考评标准:包含"家世""状""品"三要素,即门第背景、个人才德及综合定级,唐代杜佑《通典》记载"中正考其德行,定其品第"。

三、历史影响与演变 该制度实际运行中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垄断局面,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指出,九品中正制加速了魏晋士族政治格局的固化。至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正式废止,被科举制取代。

四、学术评价维度 现代学者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分析,该制度具有双重性:形式上建立人才评定标准,实质上成为门阀维护特权的工具。其"品状相济"的评定方式,对后世人才选拔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核心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人才进行等级评定,并以此作为官吏选拔的依据。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定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由曹魏政权于220年正式创立。名称中的“九品”指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则是负责评级的官员。该制度持续约400年,直至隋朝科举制兴起才被取代。

2.历史背景

3.制度结构与流程

4.影响与弊端

5.文学与历史评价

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其等级固化,称其无法真正衡量人才。成语“九品中正”也常被引申为僵化的等级制度代称。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过渡阶段,既反映了魏晋时期政治与社会的特殊性,也为后世科举制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经验。

别人正在浏览...

拜家庆摆谱儿避宫殿箔经绳孛相不显不知沧海一粟车箱传笔梦捶打达拉密耽惊独钟法锦反谋府尹工农广播站海晏河清睅目豪氂之差,将致千里鹤归熇蒸猴头猴脑护岸林嫮眼简俭介爵惊耸靠垫喀秋莎靓姝廉明稆谷没汩门闾名山胜水明徵墨绖棚巷擒纵机构秋景天乞与日不移影膳宿山僮市朝淑化食士搜简炭田逃藏托始微灯文札五刑羡息郄蝉草媟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