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的意思、九品中正的详细解释
九品中正的解释
魏 、 晋 、 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 、 南北朝 ,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倖传论》。
词语分解
- 九品的解释 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三十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
- 中正的解释 正直详细解释.得当;不偏不倚。《书·吕刑》:“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蔡沉 集传:“咸庶中正者,皆庶几其无过忒也。” 宋 叶适 《答少詹书》:“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絶高之语。”
网络扩展解释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核心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人才进行等级评定,并以此作为官吏选拔的依据。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定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由曹魏政权于220年正式创立。名称中的“九品”指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则是负责评级的官员。该制度持续约400年,直至隋朝科举制兴起才被取代。
2.历史背景
- 起源:东汉察举制因腐败失效,曹丕为平衡士族与寒门矛盾,采纳陈群建议推行此制。
- 目的:初期试图兼顾家世与才能,但后期逐渐被门阀世族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3.制度结构与流程
- 中正官设置: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多由中央官员兼任。
- 评定标准:包括家世(父祖官职、爵位)、道德(“状”即品行评价)、才能(实际能力)三项,但晋朝后家世成为主导标准。
- 操作流程:中正官调查人才信息→评定等级并撰写评语→上报司徒府复核→吏部依此选官。
4.影响与弊端
- 积极意义:初期相对规范化,缓解了汉末选官混乱的问题。
- 主要弊端:后期沦为门阀工具,寒门难以上升,加剧社会阶层固化。例如,乡品高者(上等)多任“清官”且升迁快,乡品低者(下等)只能担任“浊官”。
5.文学与历史评价
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其等级固化,称其无法真正衡量人才。成语“九品中正”也常被引申为僵化的等级制度代称。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过渡阶段,既反映了魏晋时期政治与社会的特殊性,也为后世科举制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经验。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九品中正是一个有着深厚意义的成语,下面是对它的详细解释和相关信息。
- 意思:九品中正是指按照官职的等级进行划分,从品级最低的九品官员中选取正直而有才能的人。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选拔人才时注重正直和能力的重要性。
- 拆分部首和笔画:九品中正由“九”和“品”两个汉字组成。其中,“九”的拆分部首为“丿”和“乙”,共有两笔画;“品”的拆分部首为“口”,共有三笔画。
- 来源:九品中正最早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其中描写了一名倭寇头领想要入仕,但被当地官员通过选拔考试推荐的方式拒绝。他的妻子为了帮助丈夫改变命运,冒险闯入官府,成功状元及第,成为九品中正。这个故事表达了对正直才能的赞美和重视。
- 繁体:九品中正的繁体写法和简体写法一致,即九品中正。
-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历史文献显示,九品中正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 例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使用九品中正进行举例。例如:“他在公司的选拔中脱颖而出,被认为是九品中正的人选。”这句话意思是说他在竞争激烈的选拔中展现出了正直和才能,因此被认为是最佳人选。
- 组词:九品中正可以与其他成语、词语组合使用,例如:“九品中正、德才兼备”、“九品中正、风华绝代”。
- 近义词:九品中正的近义词是“德才兼备”。
- 反义词:九品中正的反义词是“德不配位”。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