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品中正的意思、九品中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品中正的解释

魏 、 晋 、 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 、 南北朝 ,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倖传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核心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人才进行等级评定,并以此作为官吏选拔的依据。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定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由曹魏政权于220年正式创立。名称中的“九品”指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则是负责评级的官员。该制度持续约400年,直至隋朝科举制兴起才被取代。

2.历史背景

3.制度结构与流程

4.影响与弊端

5.文学与历史评价

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其等级固化,称其无法真正衡量人才。成语“九品中正”也常被引申为僵化的等级制度代称。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过渡阶段,既反映了魏晋时期政治与社会的特殊性,也为后世科举制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经验。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九品中正是一个有着深厚意义的成语,下面是对它的详细解释和相关信息。 - 意思:九品中正是指按照官职的等级进行划分,从品级最低的九品官员中选取正直而有才能的人。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选拔人才时注重正直和能力的重要性。 - 拆分部首和笔画:九品中正由“九”和“品”两个汉字组成。其中,“九”的拆分部首为“丿”和“乙”,共有两笔画;“品”的拆分部首为“口”,共有三笔画。 - 来源:九品中正最早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其中描写了一名倭寇头领想要入仕,但被当地官员通过选拔考试推荐的方式拒绝。他的妻子为了帮助丈夫改变命运,冒险闯入官府,成功状元及第,成为九品中正。这个故事表达了对正直才能的赞美和重视。 - 繁体:九品中正的繁体写法和简体写法一致,即九品中正。 -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历史文献显示,九品中正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 例句: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使用九品中正进行举例。例如:“他在公司的选拔中脱颖而出,被认为是九品中正的人选。”这句话意思是说他在竞争激烈的选拔中展现出了正直和才能,因此被认为是最佳人选。 - 组词:九品中正可以与其他成语、词语组合使用,例如:“九品中正、德才兼备”、“九品中正、风华绝代”。 - 近义词:九品中正的近义词是“德才兼备”。 - 反义词:九品中正的反义词是“德不配位”。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