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中的小吏。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武备》:“堂下隶胥闻之,皆掩口而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布客》:“途中遇一短衣人,似是隶胥。”
“隶胥”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指官府中的低级办事人员,具体解释如下:
隶(lì)
胥(xū)
“隶胥”特指官府中职位低微的吏员,常负责执行具体事务,如文书抄写、堂下传令等杂役。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堂下隶胥闻之,皆掩口而笑”,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也有类似用法,描述其衣着简朴(“短衣人”)。
近义词:胥吏、皂隶、衙役
相关身份:书吏、差役、门子
以上解释综合了明清文献及汉字本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汉典》。
隶胥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有着“从属于”、“依附于”、“随从”等意思。它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处于某种从属或附随的状态。
隶胥的部首是隶(lì),它是一种表示奴仆的形象,指示这个词与从属相关。隶胥的总共有14个笔画。
隶胥最早出现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作为一个称谓。在古代,隶胥一词主要指随从、仆从、附庸等从属身份。现代汉语中,隶胥的含义更加广泛,可以指意见、行动等方面与一个更大机构或者个人有所依赖的状态。
隶胥的繁体字为隸齊,由两个部首组成,隸和齊字,形状更加复杂。
根据《说文解字》,古文隶胥的写法是“尚似奴从”,整体形象表示一个人侍奉从属于另一个人的样子。
1. 他是老板的隶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
2. 这个机构形同虚设,完全是上级单位的隶胥。
3. 他过去是大公司的高管,现在只是个下属的隶胥。
1. 隶属:指属于、从属于某个组织或个人。
2. 隶书:指古代的一种字体,特指司马迁所著《史记》以及其中汉代以前的文字。
3. 隶级:指社会中的层级制度,特指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关系。
从属、依附、附庸、随从、随伴
独立、主导、主宰、领导、支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