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赋。古人认为赋这种文体乃《诗经》“六义”中“赋”的流衍,故以“附庸”相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然赋也者,受命於诗人,拓宇於《楚辞》也。於是 荀况 《礼》《智》, 宋玉 《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六义附庸”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古代文体“赋”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六义附庸”指赋这种文体最初依附于《诗经》“六义”中的“赋”发展而来,后逐渐独立并兴盛。这里的“六义”指《诗经》的六种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而“附庸”比喻赋最初作为《诗经》的附属文体存在。
文学起源
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提到:“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说明赋从《诗经》“六义”中的“赋”衍生,后经荀况、宋玉等人发展,最终脱离诗歌成为独立文体。
词义解析
部分解释(如)将“六义”误读为忠义、孝义等道德义务,并关联历史人物张丞相的故事。但根据权威文献(如《文心雕龙》及汉典释义),该成语实际聚焦文学体裁演变,与道德层面的“六义”无关。
“六义附庸”反映了赋体文学的起源过程,强调其从《诗经》中萌芽,最终发展为独立文体的历程。理解时需注意区分文学术语与道德概念,避免混淆。
《六义附庸》这个词形容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附和于他人的善恶,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完全依附于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六义附庸》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六(liù)”,拆分的笔画是3和11。
《六义附庸》这个词最早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长篇小说《警世通言》之中。
《六義附庸》是《六义附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附庸”的写法为“附鄘”,它由“附”字旁和声旁组成。
他原本是个主见很强的人,但是后来在某个团队中成为了一个六义附庸的角色。
附庸风雅、彬彬有礼的附庸、领袖的附庸等。
傀儡、随众、从众、盲从等。
独立、坚持己见、自主、独断独行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