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刑的意思、流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刑的解釋

[the penalty of banishing the criminals to do forced labor in a remote place] 古時的一種刑罰,把犯人遣送到邊遠地區服勞役

詳細解釋

把犯人遣送到邊遠地方服勞役的刑罰。此刑始于 秦 漢 , 隋 定為五刑之一,沿至 清 。《隋書·刑法志》:“其制,刑名五:一曰死……二曰流刑,謂論犯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百,髠之,投于邊裔,以為兵卒。未有道裡之差。其不合遠配者,男子長徒,女子配舂,并六年。”《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元年》:“癸酉,吏部尚書 張昭 等詳定五刑之制,凡流刑四,徒、杖、笞刑各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刑是中國古代五刑之一,指将罪犯遣送至邊遠地區服勞役的刑罰制度,兼具地域隔離與強制勞動的雙重性質。其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四方面:

  1. 刑罰性質與等級

    流刑屬于次死之刑,位列“笞、杖、徒、流、死”五刑體系中的第四等。《唐律疏議·名例》記載:“謂犯死刑,非十惡者,上請聽敕,流三千裡。”這表明流刑常作為死刑的替代刑,適用于非十惡重罪的犯人。

  2. 裡程分級制度

    自隋唐确立三等流刑制,以裡數劃分懲戒力度:二千裡、二千五百裡、三千裡。宋代《宋刑統》沿襲此制,并增設“加役流”加重懲罰,要求罪犯在流放地多服三年苦役。

  3. 地理空間特征

    流放地多選邊疆未開發區域,如唐代嶺南、宋代沙門島、清代甯古塔等。《清史稿·刑法志》載:“流刑發遣之地,初制遼陽,後改烏拉、甯古塔等地。”這類地區具有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的特點,強化刑罰威懾效果。

  4. 社會功能演變

    漢代“徙邊”制度首開流刑先河,至北魏正式定名“流刑”。明代創設“充軍”刑,将罪犯編入衛所服役,清代發展為“發遣為奴”,凸顯流刑從單純隔離轉向軍事防禦與經濟開發結合的功能轉變。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流刑是中國古代及世界曆史上的一種刑罰形式,指将罪犯遣送至邊遠地區服勞役或生活的刑罰。以下從定義、演變、特點及國際比較四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流刑的核心特征是将罪犯驅逐出原有社會,強制遷移至荒僻之地。在中國,該刑罰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商朝伊尹被流放桐宮的記載已見雛形。但正式成為法定刑始于北齊(南北朝時期),至隋唐被納入“五刑”體系(笞、杖、徒、流、死),成為僅次于死刑的重刑。

二、中國流刑的演變

  1. 唐代制度:按距離分為三等(2000裡、2500裡、3000裡),流放地多為邊疆或環境惡劣地區(如嶺南)。刑滿後可返鄉,官員甚至可複職。
  2. 宋代變化:引入附加杖刑,如《水浒傳》中林沖流放時遭杖刑的情節,刑罰嚴酷性增加。
  3. 清代實踐:典型流放地為甯古塔(今黑龍江)等嚴寒之地,囚犯需參與墾荒或軍事勞役,生存率極低。

三、特點與影響

四、國際比較

流刑的雙重性使其成為古代司法體系中獨特的懲罰手段——既體現“慎殺”的儒家思想,又暗藏遠超肉刑的精神與生理摧殘。

别人正在浏覽...

寶花寶星北歐飙回伯姊倉帑暢情婵嫣城垛熾彊雌雄黨難大獻方伎豐年分量浮慮感人至深公才公望鈎視寒渡鶴巢雲鶴嘴鋤後緣淮陽績黃台混入诘誅濟困扶危近鄙徑情直行京氏學考最會計師昆峰硠礚了休隸首之學旅枕梅柳抹不下臉逆種盤澗袍褂钤束清雅絕塵阙卷入籍三棒鼓聖知神旗申詳屬藳叔牙私和絲窠瓦甂五石銅顯赫人物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