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黎庶的意思、黎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黎庶的解释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众民,民众

详细解释

黎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騶衍 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祸起萧墻。”《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上慰圣心,下安黎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黎庶是汉语中表示"百姓、民众"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结构溯源 "黎"本义指用黍米制作的糨糊,《说文解字》释为"履黏也",后假借为"众"之意;"庶"甲骨文作"石下有火"形,本义为煮食器具,引申为"众多",《尔雅·释诂》注"庶,众也"。二字组合强化了"众多百姓"的含义,见于《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的早期用例。

二、历史语义演变 自汉代始,"黎庶"成为固定搭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黎庶无繇,天下咸抚",《汉书·礼乐志》有"故礼乐刑政而黎庶仁寿"之说。唐宋时期词义扩展,白居易《贺雨》诗云"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稽首千万拜,献我君主前。黎庶尽知此,安敢尚盘桓",赋予其"受统治者管理的平民阶层"的政体内涵。

三、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词性为名词,释义包含双重维度:一是指代普通民众群体,《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为"百姓;民众";二承载着政治伦理色彩,如《辞海》解释其使用时多关联"黎庶涂炭""黎庶安康"等涉及民生状态的表述。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政论文章及传统戏曲唱词。

注:本文释义参考自北京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及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黎庶”是古代汉语中表示百姓、民众的词汇,常见于历史文献及文学作品,其含义和使用特点如下:

一、基本释义

黎庶(拼音:lí shù)指代普通民众,与“黎民”“庶民”同义,强调社会中的广大平民群体。例如:

二、词源与结构

三、历史用例与文学意象

  1. 治国理念:常与统治者的责任关联,如魏征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黎庶”喻水,警示君主重视民意。
  2. 和平象征:如“黎庶安居”“三世无犬吠之警”等描述,体现民众在太平时期的安定生活。
  3. 道德劝诫:范仲淹在奏折中强调“德败则祸起萧墙”,主张以德政惠及黎庶。

四、近义词与用法

总结来看,“黎庶”一词承载了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常见于强调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语境中,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化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白瑶蚌子逼债成欢冲克传钵袋打鸭惊鸳鸯殿罚虭蟟诋排发扬踔厉覆庇高鹗槀街共驩孤独矜寡跪踏板毫光鹤举姮娥花花碌碌荒宁剿洗胶印解韍羁贱禁法静笃惊心丧魄矜释金银花露捐局开柙出虎卡式录音机旷古未闻枯哑啦啦队凉斋礼食鸣石能政鸟类巧的儿且是伞幄深盟蛇鱼石漆霜雰庶功述事田洋头上著头推让頽阤颓垣断壁外三关问遂小名家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