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葉的意思、通葉的詳細解釋
通葉的解釋
指某些字改讀某音,使諧韻。 劉師培 《文說·和聲篇》:“後世韻書既設,通葉亦寬……若 昌黎 之詩,以‘城’葉‘江’, 杜牧 之曲,以‘信’葉‘深’, 姜夔 以‘陰’葉‘雲’, 陸遊 以‘寄’葉‘水’,或數韻通葉,或四聲失調,則又用韻之失矣。”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葉的解釋 葉 (葉) è 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樹葉。菜葉。葉子。葉落歸根。一葉知秋。一葉蔽目(喻目光短淺,常被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遠處、大處。亦稱“一葉障目”)。 像葉子的:鐵葉。百葉窗。 同“頁”。 世
專業解析
通葉是漢語音韻學和詩詞格律中的專業術語,指不同韻部的字在特定條件下可以互相押韻的現象。這一概念主要體現于以下三方面:
一、音韻學定義
在傳統韻書體系中,"通葉"指原本分屬不同韻部的字,因實際語音相近或曆史音變,被允許在詩詞創作中互通押韻。例如宋代詞韻較詩韻寬松,某些韻部(如支微齊、寒删先等)可合并通葉。清代戈載《詞林正韻》系統歸納了宋詞用韻規則,将《平水韻》106部合并為19部,明确規定了通葉範圍。
二、詩詞格律應用
在詞曲創作中,通葉表現為:
- 平仄通葉:同一韻部的平聲字與仄聲字混押,如辛棄疾《西江月》以平聲"霄""驕"與仄聲"草""好"通葉。
- 鄰韻通葉:發音相近的韻部互通,如《詩經》中"風"(侵部)與"心"(侵部)、"林"(侵部)通葉,體現上古音系特點。
三、曆史音變證據
通葉現象反映了漢語語音演變:
- 唐宋時期,歌戈韻與家麻韻因主元音相近而通葉(如敦煌變文"坡"與"花"押韻)。
- 元代《中原音韻》将入聲字派入平上去三聲,導緻原入聲韻部與舒聲韻通葉,如白樸曲作中"阙"(原入聲)與"月"(入聲)葉韻。
權威參考資料
- 王力《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1980年(第四章"唐宋音系")
-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八章"詞曲格律與用韻")
-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三節"用韻體系")
- 甯繼福《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入派三聲"音變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通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詩詞韻律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定義:指在詩詞創作中,為了押韻和諧,臨時改變某些字的讀音,使其符合韻部要求。例如古韻中不同韻部的字(如真、文、元、寒、删、先)在特定情況下可通葉。
應用與示例
-
古代詩詞中的使用:
- 韓愈曾以“城”葉“江”,杜牧以“信”葉“深”,姜夔以“陰”葉“雲”,陸遊以“寄”葉“水”。
- 宋代陸文圭詩句“象鼻巧能通葉柄”中,“通葉”可能暗含諧韻技巧。
-
音韻學背景:
- 後世韻書放寬通葉規則,但若濫用可能導緻“四聲失調”或用韻錯誤(如韓愈、杜牧的争議案例)。
注意事項
- 通葉是古人因語音演變或方言差異采取的變通手段,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 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分析,不可隨意套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莽安全梯安時處順傲物版本恻凄逞刑車軿戳心灌髓出世離群催化裂化打沖鋒代職電熨鬥調足黩財泛瀾發薪非災公姥鹳鳴孤芳自賞海夷道迒蹄獎罰講家磵澌截火輯刻居勢駃疾礦務苦覓戾悍靈襟淋漏率舉履運面桶密閉凝神定氣農業鵬圖皮袋人質辱井神不知鬼不覺睡債松陰酸酷沓潮棠棃館韬舌踏踏實實帖試纨褲誤書箱簾鮮好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