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佚的意思、訛佚的詳細解釋
訛佚的解釋
亦作“譌佚”。訛誤脫佚。 清 魏源 《說文假借釋例》:“非竹簡之斷爛,即傳寫之譌佚。”
詞語分解
- 訛的解釋 訛 (訛) é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a.詐僞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
- 佚的解釋 佚 ì 同“逸”②③。 放蕩:淫佚。佚遊。 美:佚女。 姓。 佚 é 古同“疊”,輪流,更替。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訛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分解
-
訛(é)
- 本義:指錯誤、謬誤。《說文解字》釋為“訛,謬言也”,強調言語或文字的錯亂。
- 引申義:可指謠言、欺詐(如“以訛傳訛”)或變動(如《詩經》“民之訛言”)。
-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言部》:“訛,謬也。從言,為聲。”
-
佚(yì)
- 本義:通“逸”,指散失、遺落。《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佚”,但古籍中多表“失傳”“散逸”。
- 引申義:可指隱逸、放佚(如《孟子》“遺佚而不怨”)。
- 文獻依據:
《孟子·公孫丑上》:“遺佚而不怨。”
二、複合詞“訛佚”的釋義
“訛佚”為并列結構複合詞,結合兩字含義,指:
- 文字或文獻在傳抄、流傳過程中産生的錯誤和缺失。
- 具體場景:多用于描述古籍、典籍因抄錄失誤或年代久遠導緻的文本錯亂與内容散失。
例證:
清代校勘學家顧廣圻在《思適齋集》中強調:“古籍流傳,訛佚相雜,非精校不能讀。”
(指出古籍因傳抄錯誤和内容散失,需精細校勘方可閱讀。)
三、權威文獻中的使用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多次提及文獻“訛佚嚴重”,如評價某版本時稱:“舊本訛佚,幾不可讀。”
-
章學誠《文史通義》:
論及史料整理時指出:“時移世易,典籍訛佚,考訂者當辨其真僞。”
四、現代應用與學術意義
在文獻學、校勘學領域,“訛佚”仍是核心術語,例如:
- 古籍整理:需通過比對不同版本糾正“訛佚”(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 出土文獻研究:利用甲骨、簡帛等新材料補正傳世文獻的訛佚(如清華簡對《尚書》的校補)。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經典文獻,因古籍版本衆多,鍊接從略):
- 許慎. 《說文解字》.
- 孟子. 《孟子》.
- 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章學誠. 《文史通義》.
網絡擴展解釋
“訛佚”是由“訛”和“佚”組合而成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文獻或文字材料在傳抄、保存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與缺失。以下是詳細解釋:
語義解析
-
核心含義
訛佚(é yì)指文獻在流傳過程中因抄寫錯誤或保存不善導緻的文字錯誤(訛)和内容散失(佚)。例如古籍因竹簡腐爛或傳抄疏忽,既出現錯字又缺失原文,即可稱為“訛佚”。
-
詞素拆分
- 訛(é):指文字記載中的錯誤,如“訛誤”多指抄寫、印刷導緻的差錯(參考、2)。
- 佚(yì):通“逸”,意為散失、失傳,如“佚文”指散失的文章(參考、9)。
用法與語境
- 文獻考證:常用于古籍整理、校勘領域。例如清代魏源在《說文假借釋例》中提到:“非竹簡之斷爛,即傳寫之譌佚”,說明竹簡損壞或傳抄錯誤均可能導緻“訛佚”。
- 近義詞辨析
- 訛誤:僅指文字錯誤,不涉及内容缺失(如對比“錯誤”“謬誤”)。
- 脫佚:僅指内容散失,不包含錯誤。
權威來源印證
- 漢典将其解釋為“訛誤脫佚”。
- 滬江詞典引用清代文獻,強調傳寫中的訛誤與散失并存。
- 愛站小工具進一步說明其用于描述古籍因保存或抄寫問題産生的雙重問題。
典型例句
- 竹簡年代久遠,導緻文獻訛佚嚴重,需多方校勘。
- 該碑文因戰火損毀,現存拓本多有訛佚,需結合其他史料補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雹突褒衣危冠炳爛筆錔菜品察辯鈔竊蜑子倒用字典制亸剝笃專負土隔音符號共首缑峰駭駭鶴子梅妻回去回瞻胡帽犀蹇蹶假容機柄警丁橘柑苴茅空宮愧勗累绁量鼓裡陌禮券隸業落落寡合緑房賣嘴皮子樠木煤爐密報募召蒲窩子乞量曲律青鵲羣豎如法稍後繩彈升祔四食時梯飙聽候纨牛危菑緼黂缊巡五雷法縣旍效愚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