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立身行己的意思、立身行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立身行己的解释

存身自立,行为有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立身行己”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主要强调个人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处事方面的准则。其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

立身行己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立定自己的身份、人格,并以此为基础来规范、约束和践行自己的行为举止。它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树立与日常行为的自我要求相结合,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的重要理念。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其含义:

  1. “立身”的含义:

    • 确立人格与地位: “立身”指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确立自己的人格、品德和人生方向。它要求人要有坚定的道德原则和人生目标,成为一个堂堂正正、有操守的人。
    • 出处参考: “立身”一词古已有之,如《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强调通过修养自身、践行正道来成就人生。在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立身”解释为“处世、为人”,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
  2. “行己”的含义:

    • 约束与践行自身行为: “行己”指以自身确立的道德标准和原则来指导、约束自己的实际行为。它强调的是将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化为具体的、符合规范的言行举止。
    • 出处参考: “行己”同样源远流长,如《论语》中蕴含大量关于如何“行己”的教诲(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汉语大词典》将“行己”解释为“谓立身行事”,即指一个人依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和处事。
  3. “立身行己”的整体内涵:

    • 内外兼修的统一: “立身”侧重于内在道德人格的建立(内修),“行己”侧重于外在行为的规范(外显)。成语将两者紧密结合,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必须一致,品德必须通过行为来体现。
    • 道德自律的体现: 它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要求个人时刻以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和自身确立的原则。
    • 出处与经典用例: 该成语较早且著名的出处见于唐代李延寿所撰《北史·裴佗传》:“佗字元化,河东闻喜人也。立身行己, 夙夜匪懈。” 这里用来赞扬裴佗为人处世严谨端正,日夜勤勉不懈怠。后世文献如《旧唐书》、《宋史》等也多次使用该词形容人物的品德操守。现代权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释义为“指为人处世”,概括了其核心在于个人的道德实践。

总结来说,“立身行己”意指:树立并坚守高尚的人格道德标准,并以此严格规范和要求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核心概念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立身行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分释词义

  1. 立身:指修养自身,确立人格和品德基础。
    • 如《北史》中提到“机立身行己,本以宽雅流誉”,强调以宽厚雅正的品格立足社会。
  2. 行己:指约束自身行为,使之合乎礼法和规范。
    • 《三国志》中“欲使汝曹立身行己”即要求遵循儒家教导,践行道家理念。

出处与用法


例句参考

  1. 《旧唐书·皇甫无逸传》:“公立身行己,朕之所悉。”
  2. 明末小说《好逑传》:“既为君子,自有立身行己的大节义。”

“立身行己”强调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在品德培养,又要求外在行为合乎规范,是传统儒家文化中修身理念的典型体现。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北史》《三国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废具兴波查漕船车迹尺波电谢淳谨词説摧锋陷阵打算盘东牀佳婿动地惊天独宿飞化凤林干校六记更签工种馆子果藕鹤林友鸿爽化境环堵之室砉然花样火纸揃坏解识极貌惊惶无措惊戄厥症逵径敛制龙牙轴鸾镳迷天大谎闹扫妆年夜傍偟偏惰七方十齐起灰轻子琼实任术弱柳山磴鱓更摄理摄食时家石磨收召水月镜花送恤瓦肆乌蓝无所事事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