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號的意思、烏號的詳細解釋
烏號的解釋
(1).《淮南子·原道訓》:“射者扞烏號之弓,彎棊衛之箭。” 高誘 注:“烏號,桑柘,其材堅勁,烏峙其上,及其将飛,枝必橈下,勁能復巢,烏隨之,烏不敢飛,號呼其上。伐其枝以為弓,因曰烏號之弓也。一説 黃帝 鑄鼎于 荊山 鼎湖 ,得道而仙,乘龍而上,其臣援弓射龍,欲下 黃帝 ,不能也。烏,於也;號,呼也。於是抱弓而號。因名其弓為烏號之弓也。”後以“烏號”指良弓。《太平禦覽》卷三四七引 漢 陳琳 《武庫賦》:“弓則烏號、越棘、繁弱、角端。” 唐 駱賓王 《從軍中行路難》之二:“百發烏號遙碎柳,七尺龍文迥照蓮。” 明 楊珽 《龍膏記·脫難》:“休得把烏號架,休得把青莖射。”
(2).表示對死者哀悼。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 匡俗 ﹞屢逃徵聘,廬於此山,時人敬之。 俗 後仙化,空廬猶存。弟子覩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烏號’。” 宋 葉適 《何參政挽歌》之二:“佳哉鳳凰壠,悲甚付烏號。”
(3).稱人死亡的敬辭。《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論》:“及回鑾輅,尋堕烏號,故雖有應運之名,而未覩為君之德也。”
詞語分解
- 烏的解釋 烏 (烏) ū 指“烏鴉”:烏白馬角(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烏飛兔走(喻日往月來,時間流逝)。烏合之衆。 黑色的:烏亮。烏雲。 無,沒有:化為烏有。 文言疑問詞,哪,何:烏足道哉? 古同“嗚”,嗚乎。
- 號的解釋 號 (號) à 名稱:國號。年號。字號。 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稱:别號(如“李白,字太白,號號青蓮居士”)。 标志:記號。 排定的次序或等級:編號。號碼。 揚言,宣稱:號稱(a.名義上是;b.
專業解析
"烏號"(wū háo)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保留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記載,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指代良弓的名稱
- 釋義: 特指古代一種著名的良弓。傳說此弓由柘木制成,質地堅韌優良。
- 出處與典故: 此義項源于上古傳說。相傳黃帝在荊山(一說鼎湖)鑄鼎成功,有龍垂須下迎黃帝升天。黃帝的隨從們想跟隨,争相拉扯龍須,導緻龍須脫落,同時黃帝的弓也墜落下來。百姓仰望黃帝升天而不得,隻能抱着那張弓和龍須號哭。這張墜落的弓就被稱為“烏號”之弓(一說百姓因悲泣而“烏號”,弓因此得名)。
- 例句:
- 《淮南子·原道訓》:“射者扞烏號之弓。” (射箭的人拉開烏號弓。)
- 《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堕,堕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此段詳細記載了烏號弓名稱的由來典故)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史記》原文記載。
- 司馬相如《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 (左邊挎着烏號雕弓,右邊帶着夏後氏的利箭。) 來源參考:《文選》、《漢書·司馬相如傳》。
-
形容悲泣、哀號
- 釋義: 指大聲哭泣、悲啼。這個含義與烏鴉的叫聲常被古人聯想為悲涼之聲有關(“烏”可指烏鴉,“號”意為啼叫、呼喊),也直接關聯到上述黃帝升天傳說中百姓抱弓哀號的場景。
- 例句:
- 《淮南子·原道訓》高誘注:“烏號,桑柘。其材堅勁,烏峙其上,及其将飛,枝必桡下,勁能複巢,烏隨之,烏不敢飛,號呼其上。伐其枝以為弓,因曰烏號之弓也。一說黃帝鑄鼎于荊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龍而上,其臣援弓射龍,欲下黃帝不能也。烏,於也;號,呼也。于是抱弓而號。因名其弓為烏號之弓也。” (高誘的注釋提供了關于弓得名的另一種解釋,并明确提到“號呼”、“抱弓而號”,體現了“號”的哭泣義。) 來源參考:《淮南子》高誘注。
- 後世文學作品中也有沿用此義,用以渲染悲傷氣氛,如“烏號流涕”、“莫不烏號”等。 來源參考:曆代詩文用例,見于《佩文韻府》等類書或具體詩文集。
“烏號”一詞的核心含義有兩層:一是專指源于上古傳說的著名良弓“烏號弓”;二是引申指悲痛的哭泣、哀號,其情感色彩強烈,常與離别、悲傷的典故或場景相聯繫。在現代漢語中,其作為“良弓”的專名義項主要出現在引述古籍或涉及古代文化的語境中;而作為“悲泣”的義項則更為罕見,多保留在古典文學的研究或引用裡。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烏號”詞條。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烏號”詞條。
- 《史記·孝武本紀》(司馬遷著)。
- 《淮南子·原道訓》(劉安編)及高誘注。
- 《文選·子虛賦》(蕭統編,收錄司馬相如作品)。
- 《漢書·司馬相如傳》(班固著)。
網絡擴展解釋
“烏號”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結合不同文獻來源:
一、本義:良弓的代稱
源于黃帝傳說,最早記載于《淮南子·原道訓》和《史記·封禅書》。傳說黃帝乘龍升天時,臣子未能追隨,隻能抱住其遺落的弓痛哭,此弓因此得名“烏號”(“烏”通“嗚”,指悲泣聲;“號”即呼喊)。後泛指材質堅韌的良弓,如桑柘木所制弓箭。
二、引申義:哀悼與死亡的敬辭
- 表達哀悼: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匡俗成仙後,弟子在其空廬前日夜哭泣,“事同烏號”,即以“烏號”比喻深切哀悼。
- 代指死亡:唐宋後逐漸演變為對逝者的委婉敬稱,如《舊五代史》用“堕烏號”暗喻帝王駕崩。
三、其他解釋(存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及“烏號”作為成語時,可指“黑色號角”,象征不祥之兆。但此釋義未見于多數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淮南子》《史記》《水經注》等典籍記載,以及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拔幟易幟兵盟鼻亭山不勤逋叟漕舫柴胡尺蹏吃官事捶鈎盜徒铎遏讀帖諷厲錧籥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故态複作诃咄禾穎黃星靥節粉糾縛九曲珠洰理軍謀癞蛤蟆想吃天鵝肉雷風良計鱗光龍山會銮旂輪廠露犬鹿蜀率殺塺塺闵骞嫩涼鳥聒槃根錯節謙弱期練情取情逾骨肉熱化媃兒睿誠三徙教升揚姝麗絲絇四司斯須天喜鐵标體溫表土酒望天盆卧牛城無常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