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感覺與知識。 唐 白居易 《蘇州南禅院千佛堂轉輪經藏石記》:“上下近遠,有情識者,法音所及,無不蒙福。”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神奇》:“人但知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區區世智情識窮測至理,不其難哉!”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而情識意見成乎萬殊者,物之相感有同異,有攻取,時位異而知覺殊,亦猶萬物為陰陽之偶聚而不相肖也。”
(2).猶情6*欲。 明 宋濂 《<南堂禅師語錄>序》:“絶枝蔓,去町畦,而不堕於情識之境,不意大6*法凋零而能見斯人哉!”參見“ 情6*欲 ”。
(3).才情與識見。 清 恽敬 《<大雲山房文稿二集>自序》:“至若 黃初 、 甘露 之閒, 子桓 、 子建 氣體高朗, 叔夜 、 嗣宗 情識精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情識漢語 快速查詢。
“情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感覺與知識
指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理性認知,強調感官與思維的綜合作用。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蘇州南禅院千佛堂轉輪經藏石記》中提到“有情識者,法音所及”,即指具備感知能力的衆生。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用此義,表示人類通過有限的“情識”難以窮究宇宙至理。
情欲
指人的情感欲望,尤其是與生理或感性相關的欲望。例如明代宋濂的《南堂禅師語錄序》中提到“不堕於情識之境”,暗含對欲望的克制;的例句也提到“經曆愛恨情仇才能認識情欲”。
才情與識見
指個人的才華、情感深度及見識。清代恽敬在《大雲山房文稿二集》中評價阮籍(嗣宗)時,稱其“情識精微”,即強調才情與洞察力。的取名解析也提到“識”有學識淵博之意。
該詞多用于文學、哲學及宗教文本,如佛教文獻中常以“情識”指代衆生的感知能力,而古典文學則側重其才情或情欲的意涵。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6的文獻來源。
情識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包含“情”又包含“識”兩個字。它的意思是通過感情的認知和心靈的洞察來理解、辨别事物。情識強調的是人的感知能力和對情感的理解。
情識這個詞的部首是“心”,表示與心理、情感有關。它的筆畫數為12,分别為“忄”(4畫)和“言”(8畫)。
情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形成于先秦時期。現代漢語中,情識常用于文學、哲學等領域,用來描述人們對情感和人性的了解和認知。在繁體字中,情識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情和識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情的古字形為“䍬”,表示兩人相擁抱,形象地表達了情感的含義;識的古字形為“諟”,由“言”和“寺”組成,形象地表示通過言語認識事物的意義。
1. 他對人性的情識非常深刻,能夠準确洞察人們内心的真實感受。
2. 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拓展我們的情識和思維方式。
1. 情感:指人在特定情境下産生的感情。
2. 情緒: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所感所受的一種心理狀态。
3. 識别:通過觀察、辨别等方式來辨認、分辨事物的能力。
1. 情理:對情感和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2. 情感:人對事物所産生的感受和體驗。
3. 感悟:深刻體驗和領悟人生和事物的意義。
1. 無情:沒有感情、冷漠無感。
2. 無識:沒有認知能力,對事物缺乏了解或認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