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脈”。中醫學名詞。脈象的一種。謂脈隱伏不顯,重按始得。《素問·應象大論》“浮沉滑濇” 唐 王冰 注:“浮沉滑濇皆脈象也。浮脈者,浮於下也,沉脈者,按之乃得也。”《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切脈》:“小兒周歲當切脈,位小一指定三關,浮脈輕取皮膚得,沉脈重取筋骨間。”
“沈脈”是中醫學中的專業術語,現詳細解釋如下:
“沈脈”又寫作“沉脈”,指脈象隱伏不顯,需用力重按至筋骨間才能感知的脈象特征。其名稱中的“沈”與“沉”通用,均表示深沉、隱藏之意。
該術語最早見于《黃帝内經·素問》,唐代王冰在注解中明确将“沉脈”列為基本脈象之一,指出其與浮脈、滑脈、澀脈共同構成脈象體系。清代《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進一步細化了沉脈在兒科診斷中的應用場景。
“沈”在此處讀作shěn,屬于中醫學專用術語中的特定讀音。現代中醫文獻中常使用“沉脈”作為規範寫法,二者含義完全相同。
《沈脈》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沈”字指的是沉沒、下沉的意思;“脈”字指的是脈搏、血脈的意思。因此,結合起來,“沈脈”可以理解為血脈、脈絡沉寂的意思。
拆分部首:
拆分後的筆畫:
《沈脈》是漢語詞語,屬于現代漢語詞彙。漢字“沈”和“脈”都具有悠久的曆史,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沈”字保持不變,而“脈”字的繁體形式為“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些許差異。而“沈脈”這個詞則并不是在古代出現的常用詞彙,因此并無古代漢字寫法。
1. 他的思想漸漸與時代脫節,沈脈不通。
2. 這個血統傳承的家族代代保存着沈脈三千年。
組詞:脈搏、脈絡、氣脈、經脈、沉沒。
近義詞:沉寂、冷寂、不活躍。
反義詞:活躍、充沛、蓬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