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吏隐。 明 许潮 《武陵春》:“近有君山父老、青谿道士、山中人、太上隐者、沧浪渔父,皆不著名於世,同处於此。盖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辈又所谓玄遯者也。”详“ 吏隐 ”。
“吏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吏遯”意为“吏隐”,指古代官员在任职期间保持隐逸心态的生活方式。其中:
该词出自明代戏曲家许潮的《武陵春》,文中提到不同隐逸类型:“肥遯(富足而隐)”“嘉遯(美好而隐)”“吏遯(为官而隐)”“玄遯(深奥而隐)”()。作者借此分类表达对隐逸文化的多元理解,认为“吏遯”是官员在履行职务时仍能保持超然心境的一种境界。
“吏遯”属于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中的特殊类别,与其他隐逸形式区别如下: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学或历史研究,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吏”字的详细释义(如甲骨文构型、官职体系等),可参考古代文字学资料()。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来源,若需查看完整引文或拓展阅读,可查阅明代《武陵春》原文及相关隐逸文化研究文献。
吏遯(lì dùn)是指官员逃避职责、避免被追究罪责的行为。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官员的不负责任和逃避职责的行为。
吏(lì)的拆分部首是"口",共4画;遯(dùn)的拆分部首是"辵"(辶的异体),共13画。
吏遯是一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君子之道,吏何足以示之?且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虑近。君子之道,四焉而后可小康也。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遯世而动。”
在繁体中,吏遯的写法与简体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吏遯的写法略有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文中,吏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但整体上仍能识别。
1. 他在危难时刻吏遯,对于公众的期待十分失望。
2. 这位官员利用权力吏遯,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3. 吏遯行为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吏遯没有固定的组词,但可以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如吏治(官员的治理)、吏部(官吏管理机构)等。
类似的词语有逃避、躲避、回避等,它们也都描述了逃避责任或避免面对问题的行为。
与吏遯相反的词语可以是尽职、负责、勇敢等,这些词语表示了面对责任、勇于承担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