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銅钹。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明月灣》:“初聞鏘鐐銚,積漸調參差。”一本作“跳銚”。 宋 曾慥 《類說·諸山記·武夷君》:“金師 羅妙容 揮鐐銚,即銅鈸也。”參見“ 銅鈸 ”。
“鐐铫”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束縛、限制的象征(成語用法)
由“鐐”(腳鐐)和“铫”(手铐)組成,比喻人被物理或抽象事物束縛,無法自由行動或發展。例如形容因現實條件制約無法追求理想,或受規則、責任等限制失去自主性。
古代打擊樂器(生僻含義)
在古籍中,“鐐铫”指銅钹(一種金屬打擊樂器)。如唐代陸龜蒙《奉和襲美太湖詩·明月灣》提到“锵鐐铫”,宋代《類說》記載武夷山樂師“揮鐐铫”演奏。此用法較罕見,多出現于特定文獻或曆史描述中。
注意:現代語境下,第一種解釋更為通用;若涉及古代音樂或文獻,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樂器名稱。
《鐐铫》是一個表示束縛和困擾的成語,形容人身處困境中無法自由行動。
《鐐铫》的左邊是金的部首,右邊則是有關金屬的部首。
在《鐐铫》這個詞中,一共有16畫。
《鐐铫》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齊國時期。相傳,齊國有位賈人權貴,他嫉妒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純真,害怕人們共同進步而超過他。
繁體字形版本為「鐐銚」。
在古時候寫字的方式中,「鐐」的上部分是一個象征鐵鎖的部分,下面的部分則是人的腳。而「铫」則是鐵鎖的另一種寫法。
他的財産和地位成為了他一生的鐐铫。
父母的期望成為了我前進道路上的鐐铫。
與《鐐铫》意義相近的成語還有《束縛》、《困守》等。
與《鐐铫》意義相反的成語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