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mly discernible]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亦作“ 縹眇 ”。亦作“ 縹渺 ”。1.高遠隱約貌。《文選·木華<海賦>》:“羣仙縹眇,餐玉清涯。” 李善 注:“縹眇,遠視之貌。”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樓》詩:“城尖徑仄旌斾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宋 蘇轼 《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惟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見烏鵲縹緲,驚飛栖止不定。”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2).隨風飄揚;隨水浮流。 唐 李白 《愁陽春賦》:“縹緲兮翩緜,見遊絲之縈煙。” 宋 陳允平 《垂楊》詞:“飛花滿地誰為掃,甚薄倖,隨波縹緲。” 元 許有壬 《太常引·池荷》詞之二:“紅衣縹緲,清風蕭瑟,半醉岸烏巾。” ********* 《李白之死》詩:“還有吹不滿旗的靈風推着雲車,滿載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給人們頌送馳魂宕魄的天樂。”
(3).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唐 司空圖 《注愍征賦述》:“其雅調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聲縹緲,直入雲霄。”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宮商縹緲。” 李瑛 《笛聲》詩:“從哪裡飄來一縷笛音,在這僻靜的深山缭繞?比幽谷的溪水還清脆,比雲中的莺啼還缥缈。”
(4).虛浮;渺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周振甫 注:“縹緲附俗:虛浮、不切實而依附俗説。” 清 杜榮壽 《<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底事隔年先異兆,人與蓮花同縹緲。” 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所樂者,肉身之實事,而非樂此縹渺之空談也。” 郭沫若 《女神·鳳凰涅槃》:“我們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兒安宿?”
(5).峰名。 清 吳偉業 《缥渺峰》詩:“茲峯非雲高,高與衆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風吹不折,插根虛無際, 縹緲 為險絶。”注:“ 縹緲峯 : 顧野王 《輿地志》:‘ 縹緲峯 , 洞庭 之最高者。’ 盧熊 《蘇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為 縹緲峯 。’”
關于“缥缈”的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piāo miǎo() 釋義:形容事物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狀态,常表達虛實相間的意境。既可指視覺上的朦胧感(如雲霧、樓閣),也可引申為抽象概念的難以把握(如理想、願望)。
視覺形态:
抽象延伸:
情感色彩:
類型 | 示例 | 說明 |
---|---|---|
近義詞 | 朦胧、渺茫、虛幻 | 側重視覺或抽象概念 |
反義詞 | 清晰、明确、實在 | 強調具體可感知性 |
常見搭配 | 雲霧缥缈、思緒缥缈 | 多與自然景象或抽象名詞組合 |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詩文用例,可參考、5、10中的完整引文。
缥缈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景象或情感,表示虛幻、飄忽、難以捉摸的意思。
缥缈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總共有12個筆畫。
缥缈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屬曰:‘政繇缥缈,固不能勝天,令人聰明者而明誨也。’”
在繁體漢字中,缥缈的寫法為 “縹緲”。
在古時候,漢字缥缈的寫法稍有不同,它通常寫作“縹緲”。
1. 她的聲音如同缥缈的輕煙,在空氣中彌散。
2. 這個故事給人一種缥缈而又浪漫的感覺。
缥缈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意義,如:缥缈夢幻、缥缈天真等。
缥缈的近義詞有:飄渺、虛幻、朦胧。
缥缈的反義詞有:真實、清晰、明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