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mly discernible]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亦作“ 縹眇 ”。亦作“ 縹渺 ”。1.高遠隱約貌。《文選·木華<海賦>》:“羣仙縹眇,餐玉清涯。” 李善 注:“縹眇,遠視之貌。”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樓》詩:“城尖徑仄旌斾愁,獨立縹緲之飛樓。” 宋 蘇轼 《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惟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見烏鵲縹緲,驚飛栖止不定。”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2).隨風飄揚;隨水浮流。 唐 李白 《愁陽春賦》:“縹緲兮翩緜,見遊絲之縈煙。” 宋 陳允平 《垂楊》詞:“飛花滿地誰為掃,甚薄倖,隨波縹緲。” 元 許有壬 《太常引·池荷》詞之二:“紅衣縹緲,清風蕭瑟,半醉岸烏巾。” ********* 《李白之死》詩:“還有吹不滿旗的靈風推着雲車,滿載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給人們頌送馳魂宕魄的天樂。”
(3).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唐 司空圖 《注愍征賦述》:“其雅調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聲縹緲,直入雲霄。”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宮商縹緲。” 李瑛 《笛聲》詩:“從哪裡飄來一縷笛音,在這僻靜的深山缭繞?比幽谷的溪水還清脆,比雲中的莺啼還缥缈。”
(4).虛浮;渺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周振甫 注:“縹緲附俗:虛浮、不切實而依附俗説。” 清 杜榮壽 《<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底事隔年先異兆,人與蓮花同縹緲。” 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所樂者,肉身之實事,而非樂此縹渺之空談也。” 郭沫若 《女神·鳳凰涅槃》:“我們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兒安宿?”
(5).峰名。 清 吳偉業 《缥渺峰》詩:“茲峯非雲高,高與衆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風吹不折,插根虛無際, 縹緲 為險絶。”注:“ 縹緲峯 : 顧野王 《輿地志》:‘ 縹緲峯 , 洞庭 之最高者。’ 盧熊 《蘇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為 縹緲峯 。’”
“缥缈”是一個漢語形容詞,讀音為piāo miǎo,主要描述事物虛幻朦胧、若有若無的狀态。其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視覺或感知上難以捉摸的輕盈空靈感,常用于形容雲霧、光影、聲音等虛化飄忽的景象。例如“山間霧氣缥缈”形容雲霧缭繞的朦胧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原寫作“缥眇”,後演變為“缥缈”,包含“缥”(青白色絲織品)與“缈”(細微)的意象疊加,引申為虛實交織的審美意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文學應用
在詩詞中多用于烘托神秘氛圍,如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缥缈間”,以虛寫實,表現仙境若即若離的虛幻感(《全唐詩》卷435)。《紅樓夢》第五回“太虛幻境”的描寫亦強化了“缥缈”與夢境、超現實的關聯。
近義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朦胧”“渺茫”,反義詞則為“清晰”“明朗”。其語義核心在于存在與消失的邊界模糊性,區别于純粹虛構的“虛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9年)。
文化意象
道家思想中,“缥缈”常與“仙境”“悟道”關聯,如《莊子·逍遙遊》對“藐姑射之山”的描繪,暗含對超越現實的精神追求(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關于“缥缈”的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piāo miǎo() 釋義:形容事物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狀态,常表達虛實相間的意境。既可指視覺上的朦胧感(如雲霧、樓閣),也可引申為抽象概念的難以把握(如理想、願望)。
視覺形态:
抽象延伸:
情感色彩:
類型 | 示例 | 說明 |
---|---|---|
近義詞 | 朦胧、渺茫、虛幻 | 側重視覺或抽象概念 |
反義詞 | 清晰、明确、實在 | 強調具體可感知性 |
常見搭配 | 雲霧缥缈、思緒缥缈 | 多與自然景象或抽象名詞組合 |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詩文用例,可參考、5、10中的完整引文。
安祿山暗目百二百花王白衣天使拔儁北嶽蠶兒餐氊蘇乘鄣馳波觸目如故大化刀頭燕尾滌宮方巾氣鳳凰城風狂雨橫佛雙陸咯嘣鼓腹含哺華構黃月見兵煎罵齎材禁寶錦帶季葉芵明局卡況趣袴褶來體拉拉姑婪酣獵戶星禮奢甯儉馬殿俛附鳥陣扭頭,扭頭兒秾繁朋類披毛任重儒英折帛失度灘簧慝僞體信亡謂萬斛瓦師猬奮五慮枭決小吏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