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鬼道邪說。《逸周書·史記》:“昔者 玄都 賢鬼道,廢人事天,謀臣不用,龜策是從,神巫用國,哲士在外, 玄都 以亡。”《三國志·魏志·張魯傳》:“ 魯 遂據 漢中 ,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新唐書·康承訓傳》:“ 勛 好鬼道,有言 漢高祖廟 夜閲兵,人馬流汗, 勛 日往請命。”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徐中丞》:“公深愧以鬼道設教,而滿庭胥吏皆有見聞,不能掩也。”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人事不修,群趨鬼道,所謂國将亡聽命于神者哉!”
(2).古代郊祀與祭壇相連接的通道。《史記·封禅書》:“古者天子以春秋祭 太一 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司馬貞 索隱:“ 司馬彪 《續漢書·祭祀志》雲:‘壇有九陛,通道以為門。’又《三輔黃圖》雲:‘上帝壇八觚,神道八通,廣三十步。’”
(3).佛教六道之一,餓鬼道的簡稱。《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 計氏 ﹞於 景泰 三年六月初八日失記的時自經身故。誠恐沉淪夜海,未出人天;久絶明期,尚羈鬼道。”
(4).方言。機靈。 老舍 《小坡的生日》十:“遮眼的更鬼道,忽然一回身,把後面的小猴,一下捏在地上。”
“鬼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四類解釋:
鬼神邪說或邪門法術
多指與巫術、迷信相關的非正統信仰。例如《三國志》記載張魯以“鬼道教民”,《新唐書》提到“勛好鬼道”。這一用法強調利用鬼神之說進行統治或蠱惑人心。
古代祭祀儀式中的通道
特指郊祀時連接祭壇的專用路徑。《史記·封禅書》提到“開八通之鬼道”,司馬貞索隱進一步解釋為“壇有九陛,通道以為門”,體現古代禮制中人與神溝通的象征性空間。
佛教六道輪回中的餓鬼道
作為三惡道之一,衆生因貪吝等業力堕入此道,常受饑渴折磨,咽喉細如針孔,食物入口即化火炭。《大乘義章》描述其“常饑虛,恐怯多畏”,壽命極長且痛苦遠超人間。
方言中的機靈、狡黠之意
如老舍作品《小坡的生日》用“鬼道”形容人物機敏,帶有口語化色彩,多用于北方地區。
其他補充
在流行文化中,“鬼道”也被借用為技能或職業名稱,如日本漫畫《死神》中的鬼道術、遊戲《誅仙》中的鬼道門派,但這類屬于衍生義,非傳統語義。
以上釋義綜合了曆史文獻、宗教經典及文學用例,需根據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側重。
《鬼道》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鬼神之道”或“與鬼神有關的事物”。這個詞通常指與靈異、超自然現象和神秘力量有關的事物、理論或學說。
《鬼道》由“鬼”字和“道”字組成。
部首分别是:“鬼”字的部首是“鬼”,“道”字的部首是“辵”(辶)。
“鬼”字的筆畫數是9劃,“道”字的筆畫數是12劃。
《鬼道》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古代道家和儒家的文獻中。《莊子·逍遙遊》中有“鬼道者,其以神鬼之道故也。”的記載。
在繁體字中,“鬼道”用繁體的“鬼道”兩個字來表示,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古代的漢字寫作形式與現在有些許差異。根據古籍記載,追朔到漢代的字形,字形多有變化,但整體上與現代字形相似。
例如,《說文解字》中所記載的鬼字,其下部多寫為“⺼”,在上部部首“歌”已經被改寫為“鬼”。而“道”字在古代寫法中,上部多寫為“⻌”。
1. 他研究了很多關于鬼道的文獻,深入探索靈異現象背後的奧秘。
2. 年輕人對于鬼道的探索充滿了好奇和冒險精神。
1. 鬼神:指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
2. 天道:指自然法則或宇宙的規律。
3. 陰陽:古代哲學思想中描述了宇宙萬物兩種互相依存、互相流轉的對立面。
1. 神秘:指不為人所理解、難以解釋或發生的事物。
2. 神秘學:研究超自然現象和神秘力量的學科。
1. 現實:指實際存在的、真實的事物和現象。
2. 理性:指基于理智和邏輯的思考和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