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魚”兩字相混。指抄寫刊印中的文字訛誤。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高樓紅粉,仍定魯魚之文;辟惡生香,聊防 羽陵 之蠧。” 宋 楊億 《受诏修書述懷感事》詩:“望氣成龍虎,披文辯魯魚。”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唐開成石刻十二經》:“原刻殘闕,為後人修改補輟,以至魯魚莫辨。”參見“ 魯魚亥豕 ”。
“魯魚”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文字訛誤
指抄寫或刊印時因字形相近導緻的錯誤,常與“亥豕”連用為“魯魚亥豕”。例如:
形容無能或無用
源自古代漁民經驗,指難以捕獲的魚,引申為“無法勝任的人或事物”。
指鲈魚的别名,常見種類包括:
“魯魚”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在文獻中指文字錯誤,在生物學中指鲈魚,而作為成語可表“無能”或“安于現狀”。若需具體用法示例或烹饪方法,可參考相關來源。
《魯魚》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魯迅先生的筆名。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翻譯家。
“魯魚”可拆分成兩個部首,“魚”是魚部,表示與魚有關,“魯”是常用部首,表示這個字與“魯”有關。
“魯”字有10個筆畫,而“魚”字有8個筆畫。
《魯魚》一詞來源于魯迅先生的姓名,他以“魯”為名,是因為他家族是山東魯國人士的後代,而“魚”則隻是簡單的普通字。
繁體字中,“魯”與簡體字相同,而“魚”字的形狀稍微有所不同,但發音和意義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關于“魯魚”,沒有特定的古代寫法。在古代文獻中,魯迅先生的名字通常以“魯”字和“魚”字的形式表示,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有所改變。
1. 魯魚深藏不露,他的才華和思想深不可測。
2. 我還沒有讀過《魯魚文集》,但我聽說很多人都贊譽它。
組詞方面,“魯魚”兩字一般不與其他字組成複合詞。它通常表示魯迅先生的姓名,而不是普通組合詞。
“魯魚”的近義詞為“魯迅”,即魯迅先生的真實姓名。
“魯魚”的反義詞并不存在,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人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