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etters and handcuffs;be shackled and chanined]∶腳鐐與手铐
(2) [chain]∶用來監禁、限制或保護的事物
(1).(今讀liào)腳鐐和手铐。 章裕昆 《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即加鐐銬,别置一室,其餘分别訊畢。” 葉聖陶 《夜》:“她就仿佛看見一輛汽車載着被捆綁的兩個,他們的手足上是累贅而擊觸有聲的鐐铐。” 夏衍 《秋瑾傳》第三幕第二場:“案前跪着 蔣紀 ,他的手足并未上鐐铐。”
(2).喻指束縛。 汪靜之 《伊底眼》詩:“伊底眼是解結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我被鐐铐的靈魂就自由了呢?”
“鐐铐”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ào kào,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指束縛犯人手腳的刑具,包含腳鐐(鎖鍊)和手铐(金屬環)兩部分,用于限制行動自由。例如:“即加鐐铐,别置一室”(章裕昆《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
曆史背景
鐐铐作為監禁工具,古代多由鐵鍊制成,現代則多為金屬材質,常見于司法場景。
比喻束縛
指精神、思想或行為上的限制,如“被鐐铐的靈魂”(汪靜之《伊底眼》),形容情感或制度對人的壓抑。
社會象征
可代指規則、責任等無形約束,例如“銅臭鑄就鐐铐,清廉閃亮人生”(諺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查字典)和(愛站小工具)等來源。
《鐐铐》指的是一種用來束縛和限制人體活動的器具,特别是用于囚犯或奴隸的手铐和腳鐐。
《鐐铐》由兩個部首組成:镸(cháng)和金(jīn)。
镸部表示與金屬相關,有關鐐铐的制造和材質;金部則表示器物和金屬的意思。
《鐐铐》共計13畫。
《鐐铐》是漢字詞彙,起源于古代漢語。
《鐐铐》的繁體字為「鐐銬」。
在古代漢語中,字形還有一些變化。《鐐铐》在古代寫作「鐐」和「銬」。
1. 囚犯雙手被鐐铐緊緊地拘禁在一起。
2. 在舊時代,奴隸被迫戴上鐐铐,束縛他們的行動自由。
1. 降神禦鐐铐:指神靈被束縛和控制的狀态。
2. 鐐铐束縛:表示被束縛和限制的狀态。
手铐、腳鐐、鐵鍊
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