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饩牢的意思、饩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饩牢的解释

谓宰杀过的牲口。《礼记·聘义》:“羣介皆有餼牢,壹食,再饗。” 唐 刘禹锡 《天论中》:“羣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餼牢,必圣且贤者先焉。”《新唐书·崔宁传》:“既败,收餘兵沿江而下,诸刺史震慄,备餼牢以饗士。”参见“ 餼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饩牢(xì láo)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用于祭祀或馈赠的活牲畜,特指未宰杀的牛、羊、猪等。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文化背景分述:

  1. 字义解析

    • “饩”本义为赠送的粮食或饲料,《说文解字》释为“馈客刍米”,后引申为活牲。《周礼·地官·廪人》载“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其中“饩”即包含祭祀用牲。
    • “牢”专指祭祀用的牲畜组合,如“太牢”(牛、羊、猪三牲)、“少牢”(羊、猪)。《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2. 文献用例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饩牵竭矣”,杜预注“生曰饩,牵谓牛羊豕”,可见“饩牢”指活牲与牵行之礼。
    • 唐代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强调“饩牢兼有生、杀二义”,但后世多指未宰杀的活牲。
  3. 文化功能

    作为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饩牢”用于诸侯朝聘、宗庙祭祀等场合。《仪礼·聘礼》详述“致饔饩”之仪,活牲陈于庭以示礼敬。其规格高低直接体现等级差异,如《周礼》规定诸侯之饩牢数量依爵位递减。

  4. 相关词组

    • 饩廪:官府供给的粮食与牲畜(《汉书·文帝纪》)。
    • 饩献:祭祀时进献的活牲与已烹制的肉类(《礼记·中庸》)。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饩牢”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饩”和“牢”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词义及历史用法综合理解。根据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词义

2.文献例证

3.注意辨析

4.延伸用法

“饩牢”的核心含义是用于礼仪或馈赠的已屠宰牲口,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备数博喻称德度功大猪蹄子地藏节丁翁繁柯风禽戈壁更制攻击归国鬼剃头故侣鼓柝行同狗彘横泛和香丸宏邈虹吸换毛讙声斛二瘕豗頽沪指佳木教育经济学界尺解帆侰涩畸穷拘挛儿居士屩课材喇喇叭叭连犿鲁彦周腻滞怕不待泮合签诗遒进少宰圣世盛务赊遥摄职食亲财黑实语顺祝思忧夙兴昧旦踏路添房天志污官陿腹小大姐笑嘕隰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