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劇。用詩體對話寫成的劇本。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至其傑作,尤在劇詩。” 朱自清 《中國歌謠》二:“頌即為祭禮之樂章,可以用之于樂歌,亦可以用之于樂舞……所以 商 周 的頌亦可以作為 商 周 時代的劇詩。” 朱光潛 《詩論·詩與樂的節奏四》:“劇詩和叙事詩都近乎談話,語言的節奏重于音樂的節奏。”
劇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文學術語,其定義因文化背景和學術視角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詩劇形式
劇詩指以詩體對話寫成的劇本,常見于歐洲19世紀前的文學作品,如拜倫的《曼弗雷德》。這類作品雖具備戲劇結構,但主要用于閱讀而非舞台演出,例如白朗甯的“戲劇抒情詩”。
戲劇性詩歌
在中國語境中,劇詩更多指以戲劇手法創作的詩歌,融合抒情與叙事,通過場景、沖突等戲劇元素表達情感。例如魯迅提到的“熱情奔放、情感深沉”的詩歌,或陳艦平提出的“以一人一事一場景為核心”的戲劇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如拜倫劇詩)或不同學者的觀點,可參考、4、6等來源。
《劇詩》是指盛唐文學中新創的、以表演性為特色的詩歌形式。它将戲劇與詩歌相結合,通過形象生動的表演來傳達思想感情,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劇詩》的拆分部首為“刂”和“言”,拆分筆畫為7畫。
《劇詩》起源于唐代,是文學大師白居易首創的一種詩歌形式。白居易在創作中注意表達情感、形象描繪和人物塑造,使詩歌具有了更加生動的藝術表現力。
《劇詩》是《劇詩》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劇詩》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具體的漢字寫法請參考古代文獻或字典。
1. 《劇詩》将文學和戲劇的藝術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2. 這首《劇詩》通過生動的表演,展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戲劇、詩歌、唐代、表演、藝術、文化價值
戲曲、樂府、辭章
散文、骈文、故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