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劇詩的意思、劇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劇詩的解釋

詩劇。用詩體對話寫成的劇本。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至其傑作,尤在劇詩。” 朱自清 《中國歌謠》二:“頌即為祭禮之樂章,可以用之于樂歌,亦可以用之于樂舞……所以 商 周 的頌亦可以作為 商 周 時代的劇詩。” 朱光潛 《詩論·詩與樂的節奏四》:“劇詩和叙事詩都近乎談話,語言的節奏重于音樂的節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劇詩,又稱“戲劇詩”,是文學體裁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融合了戲劇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與沖突展現,以及詩歌的抒情性、韻律美和語言凝練性。它本質上是“劇”與“詩”的結合體,通常指那些以詩體語言寫成的戲劇作品,或指戲劇中具有高度詩意的部分(如唱詞、獨白)。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與形式特征:

    • 以詩為體:劇詩最顯著的特征是其語言載體是詩歌。它運用詩的語言、節奏、韻律(如押韻、平仄)、意象和象征等詩歌藝術手段來表達内容,區别于散文體戲劇的對白。其語言高度凝練、富有音樂性和抒情性。
    • 以劇為用:盡管語言是詩體的,但其根本目的是服務于戲劇的叙事和表現。它需要具備戲劇的基本要素:完整的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鮮明的人物形象、集中的戲劇沖突(人物之間、人物内心、人物與環境)以及特定的戲劇情境。劇詩通過人物的台詞(對白、獨白、旁白、唱詞)來推進情節、展現沖突和塑造人物。
  2. 功能與表現:

    • 抒情言志:詩歌的本質是抒情。在劇詩中,人物的情感(如愛恨、悲喜、憤怒、矛盾)通過詩化的語言得到更強烈、更集中、更藝術化的表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獨白和詠歎調是劇詩抒發人物内心世界的典型方式。
    • 叙事推進:詩體的對白和唱詞同樣承擔着交代背景、叙述事件、推動情節發展的功能,但其叙事是在詩歌的韻律框架内完成的。
    • 塑造人物:人物通過詩化的語言展現其性格、思想、情感和身份特征。不同人物的語言風格(如文雅、粗俗、激昂、哀婉)可以體現其個性。
    • 營造意境:詩歌擅長營造意境。劇詩通過意象的運用和語言的錘煉,能夠創造出與劇情相契合的特定氛圍和藝術境界,增強戲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3. 代表與實例:

    •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唱詞部分就是典型的劇詩。例如元雜劇、明清傳奇中的曲詞,文辭優美,意境深遠,既是戲劇情節的組成部分,也是獨立的詩歌佳作。如王實甫《西廂記》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脍炙人口的劇詩片段。
    • 西方文學中,古希臘悲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戲劇(如《哈姆雷特》中的獨白)、以及歌劇、音樂劇的歌詞(Libretto)都屬于劇詩的範疇。
    • 現代一些詩劇作品,如郭沫若的曆史劇(《屈原》中的“雷電頌”),也是劇詩的體現。

劇詩是戲劇藝術與詩歌藝術高度融合的産物。它以詩歌的語言形式承載戲劇的内容與功能,通過詩意的表達來展現沖突、塑造人物、抒發情感和推進叙事,兼具戲劇的叙事張力和詩歌的抒情美感。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劇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文學術語,其定義因文化背景和學術視角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1. 詩劇形式
    劇詩指以詩體對話寫成的劇本,常見于歐洲19世紀前的文學作品,如拜倫的《曼弗雷德》。這類作品雖具備戲劇結構,但主要用于閱讀而非舞台演出,例如白朗甯的“戲劇抒情詩”。

  2. 戲劇性詩歌
    在中國語境中,劇詩更多指以戲劇手法創作的詩歌,融合抒情與叙事,通過場景、沖突等戲劇元素表達情感。例如魯迅提到的“熱情奔放、情感深沉”的詩歌,或陳艦平提出的“以一人一事一場景為核心”的戲劇詩。

二、特點與表現

三、應用場景

  1. 中國傳統戲曲:如京劇、昆曲的唱詞采用曲牌或詩句式,學者将其歸為劇詩;
  2. 現代文學創作:通過單篇詩歌展現戲劇性叙事,例如政治題材的激動情節。

四、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如拜倫劇詩)或不同學者的觀點,可參考、4、6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鼇鼻邊儲波競步虛詞尺鷃楚弓楚得扼隘販兒方聞科繁英匪親諷術歸奇顧怪滾滾悍妬虹旗荒閲回崖火狸江蘇省家庭道德禁城精衛金巵局部爵命窺睹浪士兩石弓嘹亂鱗次玲珑剔透馬公帳逆書旁見側出盤量清辭麗曲擒拏窮哥們窮轍遒宕曲躬乳妪塞匿燒鍋子螫搏收編收電疏禁速快鎖骨觀音汰棄同聲一辭銅硯完行無明業火舞悅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