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議論。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燕昭王》:“ 漢高 封 雍齒 ,而功臣息喙; 先主 禮 許靖 ,而 蜀 士歸心。”
“息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ī huì,其核心含義為停止議論。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智囊補·上智·燕昭王》:
“漢高封雍齒,而功臣息喙;先主禮許靖,而蜀士歸心。”
意為:漢高祖劉邦封賞曾背叛自己的雍齒,平息了功臣的怨言;劉備禮遇名士許靖,使蜀地人才歸附。此處“息喙”強調通過策略平息争議。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查字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解析。
《息喙》指停止講話,閉口不言的意思。
《息喙》的拆分部首為“心”和“口”,筆畫數為13畫。
《息喙》一詞來源于古代典籍《詩經·秦風·息夫子》,其中有“息我彼桑土,言秋其已”之句。根據文中的上下文,可解譯為“停止我的言語,安撫他那悲傷的心情,表達我的離愁别緒已如秋之已過”的意思。由此引申而來,成為了現代漢語中表示停止說話的詞彙。
《息喙》的繁體字為「息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一般用「」來表示喙,「口」來表示嘴,因此《息喙》的古代寫法為「息口」。
1. 他看到我走進來後,立刻息喙了。
2. 面對老師的嚴厲批評,小明隻能低下頭,息喙不敢回答。
1. 閉喙:閉口不言。
2. 開喙:開口說話。
3. 喙長:指鳥類的嘴長。
1. 沉默:指不說話,保持安靜。
2. 緘默:也指不說話,保持沉默。
暢言:指暢所欲言,盡情說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