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議論。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燕昭王》:“ 漢高 封 雍齒 ,而功臣息喙; 先主 禮 許靖 ,而 蜀 士歸心。”
息喙是由"息"與"喙"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語義構成具有典型會意特征。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息"字本義指呼吸時進出的氣息,引申為停止、休息之意,《說文解字》釋作"喘也,從心自";"喙"字初文象鳥獸口吻之形,《玉篇》注為"口也",既指動物嘴部器官,又可喻指人類言語行為。
二者合用時,"息喙"構成動賓結構,字面含義為"使口舌停息"。在古代文獻中,該詞多用于表達停止争辯、保持緘默之意,如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載有"諸君宜息喙矣"的用法,體現文人雅士勸止無謂争論的委婉表達。現代漢語中雖不常見,但在特定方言區仍保留着"息喙"表示讓人停止說話的用法。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漢語大詞典》第3版 ISBN 978-7-5176-0156-3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著 ISBN 978-7-101-01701-6
“息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ī huì,其核心含義為停止議論。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智囊補·上智·燕昭王》:
“漢高封雍齒,而功臣息喙;先主禮許靖,而蜀士歸心。”
意為:漢高祖劉邦封賞曾背叛自己的雍齒,平息了功臣的怨言;劉備禮遇名士許靖,使蜀地人才歸附。此處“息喙”強調通過策略平息争議。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查字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解析。
剝剝表崇鼻息如雷采艾赤壁矶吃軟不吃硬赤舃赤翟揣情搐動大容調演戙維兜攪方鋼飛變蜂遊蝶舞扶抟幹糒鼓兒詞漢語大詞典橫匾後彥肓膜會醼獲夷弧圈簡秀戒屬舊念複萌九族幾幸開羅蓮府糧糒良才練練缭戾盲風澀雨眄眩辇毂判自前一陣子跂聳勸譬肉雷三夢色然山栖師甸石澗拾漏子雙廟殊代殊鄉四海之内皆兄弟蝸痕五考歇班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