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朝損膳的意思、避朝損膳的詳細解釋
避朝損膳的解釋
同“ 避殿損膳 ”。 宋 元绛 《賜宰臣王安石已下乞禦正殿複常膳不允批答》:“垂象之變,咎在朕躬,内惟菲涼,敢不祗懼,避朝損膳,欽天之諭。”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損膳的解釋 減膳,降低飲食标準。是帝王的一種所謂關心民瘼的表示。《史記·平準書》:“而 胡 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禦府禁藏以贍之。” 漢 桓寬 《鹽鐵論·繇役》:“先帝憂百姓不贍,出
網絡擴展解釋
“避朝損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ì cháo sǔn shà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該成語同“避殿損膳”,指古代帝王因災異或過失,采取避開正殿、減少膳食的行為,以表示自我反省和敬畏天意。
來源與背景
-
曆史背景
源于中國古代宮廷制度。當國家出現天災、異象或政治過失時,帝王會通過“避朝”(不臨朝聽政)和“損膳”(減少飲食規格)的方式,象征性地承擔過錯,祈求上天寬恕。
-
文獻記載
宋代元绛的《賜宰臣王安石已下乞禦正殿複常膳不允批答》中曾使用此詞:“垂象之變,咎在朕躬……避朝損膳,欽天之諭。”表明帝王将災異歸咎于自身,并以此行為表達自責。
用法與引申
- 本義:專指帝王的自我懲戒行為,常見于史書或古代政治文獻。
- 引申義:現代語境中可比喻為避免卷入是非或麻煩而主動退讓,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相關成語
- 避殿損膳:直接表示帝王避居偏殿、削減飲食,與“避朝損膳”意義完全相同。
- 反躬自省:強調自我反省,與“避朝損膳”的象征性行為有相似内涵。
“避朝損膳”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儀式性行為,體現了“天人感應”思想下帝王對天意的敬畏。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宋史》或相關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朝損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為了避免被打擾而損害飲食。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避"、"朝"、"損"和"膳"四個字。
其中,"避"是"辶"部首,意思是避開或回避;"朝"是"月"部首,指早晨;"損"是"手"部首,表示損失或減少;"膳"是"肉"部首,指飯食。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形容因為怕給人打擾而自願減少進食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避朝損膳"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差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避朝損膳"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因為書寫方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改變。然而,整體的意思和形象并沒有改變。
這個成語的例句可以是:"他為了不被打擾,避朝損膳,隻吃了一點點早餐。"
一些與"避朝損膳"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避光害"、"避雨"等。
"避朝損膳"的近義詞可能是"止餐寝食",反義詞可能是"用膳無慮"。
希望這個簡短的回答能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