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俸食的意思、俸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俸食的解釋

指俸祿和食料。《新唐書·食貨志五》:“﹝ 開元 ﹞二十四年,令百官防閤、庶僕俸食雜用以月給之,總稱月俸。”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福建 每歲存留俸食銀二十一萬七百五十六兩六錢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俸食是古代官吏俸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指官員按品級獲得的糧食供給。該詞彙由“俸”與“食”複合構成,“俸”即薪給,“食”則強調以實物形式發放的日常供給。

從制度層面分析,俸食最初見于秦漢時期的“秩石制”,《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縣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其中“秩”即包含俸食标準。唐代《通典·職官典》進一步細化:“諸州上縣丞,從八品下,歲給祿米六十七石”,表明俸食與品級嚴格挂鈎。

文獻學視角中,《說文解字注》釋“俸”為“祿也”,清代段玉裁補充“古者祿以田,俸以粟”,揭示俸食的本質是實物薪酬。在具體實施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俸祿制度史》指出,漢代俸食包含粟、麥、稻等主糧,高級官員還可獲得“廚食”等附加供給。

該制度演變至明清時期發生貨币化轉型,但《明會典》仍保留“本色俸”條目,規定“正一品歲支米一千四十四石”,顯示俸食作為傳統官制元素的曆史延續性。故宮博物院藏萬曆年間《給俸冊》實物檔案,則為俸食制度提供了确鑿的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俸食是古代官員待遇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俸食指官員的俸祿和食料,包含貨币收入與實物供給兩部分()。該詞由「俸」和「食」組成,其中:

二、曆史出處

  1. 唐代制度: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俸祿、防閤(侍衛)、庶仆(雜役)等費用合并發放,統稱月俸()
  2. 清代記載:劉獻廷《廣陽雜記》提到福建每年存留俸食銀達二十萬兩規模()

三、演變特點 • 實物貨币化:早期以粟米布帛為主,唐代開始出現貨币化趨勢 • 包含範圍廣:除基本薪俸外,涵蓋侍衛、仆役等行政開支() • 地域差異:清代地方財政中會專項留存俸食銀()

四、應用示例 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四回記載,孟嘗君因「俸食不足」向封地薛邑借貸(),說明該詞可指代官員整體收入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暴内陵外表字慘獄怅惜稱顯串炮觸興慈良打靶場單勾叨攬對内搞活反服覆伏負浪剛鹵鈎章棘句棺束故去壞亂劫灰窘促九轉還丹絶愛決徹潏潏六畜興旺隆隆潞佛子麻餈盲妹面不改容廟祀蜜汁娘老子排閣前資洽同清蹈氣塞勸諷阮屐三禅埏路哨尖兒神鳥瘆人手爪子殊性厮夠談譽通欄頭工托景窪鏡衛視嵬嶪魏源無家可歸吳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