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协调允当。《新唐书·崔祐甫传》:“及 祐甫 ,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踰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2).允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去此六十里,有 吴村 卫氏 ,年十八矣,高其价,故未售也。君重啗之,必合谐允。”
“谐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协调允当
指事物之间和谐一致、互相配合的状态,强调各方在行动或安排上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例如,在团队协作或人际交往中,可形容配合默契、无冲突的状态。
古文例证:
《新唐书·崔祐甫传》提到“未踰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此处指人事安排的协调得当。
允诺
表示对他人请求或建议的同意、承诺。此用法相对少见,多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古文例证:
《聊斋志异·红玉》中“君重啗之,必合谐允”,即通过劝说达成允诺。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权威解析,可参考《新唐书》《聊斋志异》等文献原文。
谐允(xié yǔn)是一个汉字词汇,它包含了两个部首:“讠”和“云”。其中,“讠”表示与言语有关的意思,而“云”则是表示云彩的意思。
谐允这个词主要用来形容各种事物之间和谐、协调的样子,也意味着允许和接纳。当事物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时,就可以用谐允来形容。
谐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象形文字来表示事物的含义,而汉字就是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谐允的写法稍有不同,以繁体方式呈现。
谐允的古时汉字写法如下图所示:
谐:謝
允:刃囗八刀
这个写法中,谐的部首使用了谢的繁体形式“謝”,允的部首则使用了刃囗八刀的组合。这些古代的汉字写法给了我们更多了解汉字演变过程的机会。
下面是关于谐允的一些例句:
1. 他们两个人合作得非常谐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 这个乐团的演奏非常谐允,让人陶醉其中。
3. 这幅画的色彩搭配非常谐允,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觉。
其他与谐允相关的词汇包括:
组词:和谐、协调、合作、配合。
近义词:融洽、和睦、和乐。
反义词:不和、冲突、不协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