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laspheme;profane;pollute] 轻慢;冒犯。
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易·蒙》孔疏
亵渎神明
(2) 又作“亵黩”
休若坐与 沉亵黩。——《南史·巴陵哀王休若传》
轻慢,不恭敬。 汉 班固 《白6*虎通·社稷》:“社稷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何?尊而亲之,与先祖同也。不置中门内何?敬之,示不褻瀆也。” 宋 欧阳修 《论水入太社札子》:“窃以宗庙社稷,礼贵尊严,今四面并无遮映,使巷陌人马往来,褻瀆如此。”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佛牙》:“夫牙骨之多至此,使尽出佛身,佛亦不足贵矣。诬妄褻瀆,莫甚於此。”《红楼梦》第三六回:“ 宝玉 听了,忙説:‘不该!我怎么睡着了?就褻瀆了他!’”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随感录》:“经不住这种考验,就会出卖灵魂,亵渎圣职,辜负人民的重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亵渎汉语 快速查询。
“亵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è dú,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指对神圣、庄重或受尊敬的事物表现出轻慢、冒犯或不恭敬的态度。例如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传统文化等的不尊重行为均可称为“亵渎”。
最早见于汉朝班固《白虎通·社稷》:“社稷在中门之外……敬之,示不亵渎也。”,强调对祭祀场所的敬畏。现代用法扩展至对一切神圣事物的不敬。
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权威语言学网站。
亵渎,读音为“xiè dú”,是一个汉字词语,一般指对神灵、圣地、圣物等神圣的事物进行不敬或轻慢的行为,是一种对神圣的亵扰或亵瞒。
亵渎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和言(讠字旁),总共有11个笔画。
“亵渎”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之一)中,用来表示不敬神灵或违背传统礼仪的行为。古代人们认为亵渎是一种严重的罪行。
亵渎的繁体字为褻瀆。
古代汉字中,亵的写法多种多样,如《康熙字典》中有“⿺糹仌”、“⿺纟侌”等写法。渎的古代写法则有“⿰氵犬”、“⿲⻖凸⿳艹⿰⺫几”等。
1. 他无礼地亵渎了神灵,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
2. 这种对圣地亵渎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1. 亵渎神灵
2. 亵渎圣地
3. 亵渎圣物
1. 亵慢
2. 亵邪
3. 亵瞒
尊敬、敬畏、崇敬
白纷罢散猜阻惨腹铲地长剑乘虚而入撤消祠禄打吭吭大早计钿翠棣通斗构恩泽发愧方夏凤杼耿烈官稷果如其言聒厅害危还駡健驮罗积德裕后吉丁节物寖弱机样考详纩服磈磊陵署鳞崪龙祠陋儒论谕蝱虫名心民王千载恨岐岖柔愞如花似月赛季桑蟃生就十二红私惠搯擗天堂投阁拖网忘颜未敢苟同下劲效矉晓字稀里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