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雠的意思、校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雠的解释

亦作“校仇”。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 潘 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校雠(jiào chóu)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的核心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综合阐释:

1. 词源与基本定义
"校"指独力核对,"雠"(通"讎")本义为应答,引申为两人对校。合称表示通过比对不同版本、逐字核查以纠正文献讹误的过程。汉代刘向《管子书录》中"所校雠中管子书"即此意。

2. 历史演变
始于西汉的文献整理活动,最初专指古籍校勘。梁代后与"校勘"混用,但广义校雠学涵盖更广,包括版本比对、目录编纂、学术源流考辨等。章学诚《校雠通义》提出其核心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3. 相关学科延伸

4. 现代应用
虽现代多用"校勘",但古籍整理领域仍强调传统校雠方法的系统性。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即采用多层校雠法,涉及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法。

需注意:当代学者对"校雠"与"校勘"是否等同仍有争议,部分学者主张保留校雠的广义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校雠》的意思

《校雠》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为jiào qiāo,意思是校对、校勘文献的错误。通常用于描述修订书籍、文件、文献等过程中,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校雠》的部首是木(mù),它属于象形文字。由于汉字的结构规律,其中的部首起到了辨字、查字的作用。《校雠》一共有16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校雠》一词源自古文献中的记载。在《易经·系辞》中,曾提到“郊社、校雠而成礼”这一句,意思是通过修订和订正,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仪礼。在繁体中,校雠的写法为「校校校雠」。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校雠在古代的写法为「校校校尻」。其中,尻是指底部的一个象形字,表示人的臀部形状。

例句

1. 学者正在对这份古文献进行校雠,以确保其准确无误。

2. 这部书经过多次校雠后,终于得到了精确的版本。

3. 他的论文经过严格校雠后,才提交给期刊发表。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常见的与《校雠》相关的词语有:

1. 组词:校对、校订、勘校。

2. 近义词:校正、更正、订正。

3. 反义词:错讹、错误、失误。

别人正在浏览...

阿那保官被出禀授藏修城防沉迷焠掌担保颠败都人士阇婆达法帖風岸杠铃輵螛骨骾鬼謡横经花蚨黄锦謇谔奬异鉴评交辅蹐驳捷径靳巧靳侮禁约绢子军客考次空诞漓漓洛下驴媚马后毛厕面旋谬恶叛附辟任迁建芊緜罄折弱不禁风商计设定申章射亲殊众田甿调三斡四罔费握节遐昌乡师小还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