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雠的意思、校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雠的解释

亦作“校仇”。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 潘 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校雠是汉语词汇中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指古代文献整理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校勘、核对和订正的工作。这一概念源自《文选·左思〈魏都赋〉》中“校雠篆籀”的记载,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比对不同版本文献,纠正讹误,还原典籍原貌。

从构词角度分析,“校”指核对、校正,“雠”原义为“应答”,引申为对文字差异的考辨。汉代刘向在《别录》中定义:“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这体现了校雠需要多人协作、逐字比对的特点。

校雠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汉代奠基期:以刘向、刘歆父子编纂《七略》为代表,建立系统校勘方法
  2. 宋代成熟期:郑樵《通志·校雠略》首次构建理论体系
  3. 清代鼎盛期:乾嘉学派将考据学与校雠结合,形成精密考订范式

现代学术研究中,校雠学仍是古籍整理的核心方法。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强调,校雠需具备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综合素养,其成果直接影响文献的准确传播。当前国家古籍整理规划中的《中华大典》编纂工程,仍沿用传统校雠方法,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文本校证。

网络扩展解释

校雠(jiào chóu)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的核心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综合阐释:

1. 词源与基本定义
"校"指独力核对,"雠"(通"讎")本义为应答,引申为两人对校。合称表示通过比对不同版本、逐字核查以纠正文献讹误的过程。汉代刘向《管子书录》中"所校雠中管子书"即此意。

2. 历史演变
始于西汉的文献整理活动,最初专指古籍校勘。梁代后与"校勘"混用,但广义校雠学涵盖更广,包括版本比对、目录编纂、学术源流考辨等。章学诚《校雠通义》提出其核心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3. 相关学科延伸

4. 现代应用
虽现代多用"校勘",但古籍整理领域仍强调传统校雠方法的系统性。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即采用多层校雠法,涉及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法。

需注意:当代学者对"校雠"与"校勘"是否等同仍有争议,部分学者主张保留校雠的广义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白脚悖慠本戏贬弃毕事畅叫冲凝刀绳店主凋困彫彤黩烦返期府院官轻势微匦函过税赫喧槐胶漶漫狐冰回梁虎牢火冒三尺加劲见阎王寂定近影濬壑考责魁摧逵路浪沤邋遢货聊以塞责猎较六天脔脔鸾台侍郎卤丁蹗蹗妙婧名父齧噬破鉴钦讶榷盐诎奸惹乱子辱国殃民山居省垣矢人失色祧祊投殒秃笔无遗类无意识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