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弦诵的意思、弦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弦诵的解释

[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chant] 弦歌和诵读,指学校教学

弦诵不辍

详细解释

(1).弦歌诵读。《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弦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后亦以称诗礼教化或学校教育。《晋书·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於纶言;东序西胶,未闻於弦诵。”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弦诵常叨 孟 母邻。” 明 顾绛 《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蹉跎一失身,岂不负弦诵?” 清 恽敬 《重建东湖书院记》:“于是深衣博带之士揖让弦诵于其中,而书院復兴。”

(2).泛指吟哦诵读。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至韵文则復有特别者,盖其弦诵相授,素由耳治,久则音节谐熟,触激唇舌,不假思虑,而天纵其声。”


絃誦: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 周 人立絃诵之教。”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絃诵尝叨 孟母 邻。”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寿序》:“当 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亩,士勤絃诵,恂恂礼让,而家皆饶裕。”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絃诵喧中寂,河山刼后悲。”参见“ 弦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弦诵,汉语复合词,由“弦”与“诵”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古代授《诗》时配弦乐而歌为弦,不配乐而读为诵”,《辞源》补充其引申义为“泛指读书治学”,如《晋书·儒林传序》载“东序西胶,弦诵相闻”。

从构词角度分析,“弦”特指弦歌,即以琴瑟伴奏吟咏《诗经》的雅乐教学形式,常见于周代官学;“诵”则指无乐伴奏的朗读背诵,适用于《书》《礼》等典籍。二者并称后发展为古代教育体系的代称,如《礼记·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可描述学校教学场景,例:“山村小学仍保留着弦诵不辍的传统”。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该词蕴含“礼乐教化并行”的文化特质。

网络扩展解释

“弦诵”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xián sòng,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本义
    原指古代琴师弹奏琴弦(弦)与读书人诵读诗文(诵)的结合,后来演变为形容读书声或吟诵声如音乐般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

  2. 引申含义
    比喻声音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常用于赞美读书、演讲或朗诵时的感染力。


二、详细解释

  1. 历史渊源
    源自《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郑玄注:“诵谓歌乐,弦谓以丝播诗。”指古代学校教育中,春季诵读、夏季配乐吟唱的礼乐教化方式。

  2. 文化内涵

    • 学校教育象征:如《晋书》中“未闻於弦诵”,指代诗书教化或学校教学活动。
    • 文学表现:章炳麟提到“弦诵相授,素由耳治”,强调吟诵时音节的和谐与自然。

三、使用场景

  1. 形容读书声
    如“弦诵不辍”指持续不断的读书声(常见于古籍)。
  2. 赞美朗诵或演讲
    适用于声音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场合,如钱钟书提及“弦诵之声”修养身心。

四、例句参考

  1. 苏轼《潘推官母李氏挽词》:“弦诵常叨孟母邻。”
  2. 顾绛《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蹉跎一失身,岂不负弦诵?”

五、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白屋避贤驿拨房彩云昌本蝉攫持笔出店打醋炭当轴洞窟段玉裁渎田拊楗关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毫不迟疑毫锥横畔环坐节皷解疑释惑瘠馁橛橛狙害魁逆老虎班领承零七碎八鲁卫麻沸汤灭亡谟画嗙喻爬梳配色披腹心萍氏铺迭前声邛遇瞿塘滩任车戎骑入目杀风上情烧眉之急石黄书会输捐四八苏公堤铜荷通逵乌罐侠毂相孚橡皮艇协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