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卷;书籍。 明 张居正 《文华殿进讲大宝箴应制》诗之一:“图陈 虎观 开緗帖,喜动龙颜促讲筵。”
“缃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书籍或书卷,其解释如下:
明代张居正《文华殿进讲大宝箴应制》诗中有:“图陈虎观开缃帖,喜动龙颜促讲筵。”
此处“缃帖”指代宫廷讲学所用的典籍,体现其文雅庄重的语境。
该词多用于诗词、古文等书面语,现代已不常见。类似表达还有“缃帙”(浅黄色书套)、“缥缃”(青白色与浅黄色书卷的合称)等。
以上信息综合自古典文献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缃帖》是指以缃色为底的贴子或帖子。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缃色作为文书、卷轴或者帖子的底色,因此有时也会将贴子、帖子称为缃帖。
《缃帖》的拆分部首为穴(xué)和糸(mì),穴表示贴子的背面,糸表示缝合的线。根据这两个部首,可以将《缃帖》拆分为穴糸两个部分。
《缃帖》的总笔画数为17画。
《缃帖》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最初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在繁体字中,缃帖的字形为「緗帖」。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在字形上基本保持了相似性。古时候写《缃帖》时,依然以「缃」和「帖」的字形为基础,只是线条书写方式稍有不同。
1. 这本《缃帖》是我从古籍中找到的,非常有收藏价值。
2. 他用一块布料制作了一幅《缃帖》,美观又精致。
缃影(xuāng yǐng):指缝制在布或纸上的图案。
贴纸(tiē zhǐ):指用于贴在物体上的纸张。
缯帖(zēng tiē):指绣着缯丝的帖子,通常用来指代精美的贴子。
白纸(bái zhǐ):指没有任何文字、图案或贴纸的纯白纸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