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赋的意思、献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赋的解释

作赋献给皇帝,用以颂扬或讽谏。《西京杂记》卷三:“ 相如 将献赋,未知所为。梦一黄花翁,谓之曰:‘可为《大人赋》。’” 唐 钱起 《秋馆言怀》诗:“蹉跎献赋客,叹息此良时。” 金 元好问 《寒食灵泉宴集序》:“ 扬雄 献赋,自诧雕虫之工。” 清 孙枝蔚 《春日游徐幼长园林有赠》诗:“献赋终投阁,全身漫凿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赋”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分解和历史语境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 字义分解

二、 历史语境与核心含义 结合字义与历史实践,“献赋”特指古代文人创作辞赋作品,并将其进献给帝王或朝廷的行为。其深层含义包括:

  1. 展示才华: 文人通过精心创作的辞赋,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学识修养和政治见解。辞赋以其铺陈扬厉、辞藻华美的特点,成为展示文采的理想载体。
  2. 谋求赏识与进身: 这是“献赋”最核心的目的和动机。文人希望通过进献作品得到帝王或权贵的赏识,从而获得官职、俸禄或恩宠,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这类似于“献策”,但更侧重于文学才能的展示。
  3. 歌功颂德或委婉讽谏: 所献之赋的内容,常包含对帝王功业、朝廷盛世的颂扬(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有时也寓含委婉的讽谏之意,期望统治者有所感悟(如扬雄的一些赋作)。
  4. 参与国家文化活动: 在汉代等朝代,帝王(如汉武帝)喜好辞赋,设立乐府等机构,鼓励创作。献赋成为文人参与国家主流文化活动、融入官方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

三、 历史背景与文学典故 “献赋”之风尤以汉代为盛,与当时帝王(特别是汉武帝)对辞赋的喜爱和提倡密不可分。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 - 对“献赋”词条有明确释义,解释为“作赋献给皇帝,用以颂扬或讽谏”。
  2.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作为专门探求汉语词汇源流的工具书,对“献赋”的起源(汉代)及其文化背景有清晰说明。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版) - 提供“献赋”的简明释义,并常引用经典文献例句。
  4.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在论述汉代文学(特别是汉赋)及唐代文学时,会涉及“献赋”这一重要的文学活动与社会现象,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代表作家作品及历史意义。
  5.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原始史料,记载了司马相如献赋得官的经典案例,是理解“献赋”最直接的历史文献。
  6. 《昭明文选》(萧统 编) - 收录了大量汉魏六朝时期的赋作,其中不少就是当时文人进献(或模拟进献)之作,是研究“献赋”文本的重要载体。
  7.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诗详注》,仇兆鳌 注,中华书局) - 诗歌文本本身及其注释,是了解唐代文人(如杜甫)献赋经历与心态的珍贵材料。

网络扩展解释

“献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文化行为,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文人创作赋体作品并进献给皇帝,通常包含颂扬君主功德或委婉讽谏政事的双重目的。例如汉代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而发迹,即为典型。

二、起源与典故

该词源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据记载,司马相如曾通过献赋获得帝王青睐,后世遂以“献赋”代指文人通过文学才能谋求仕途或表达政治主张的行为。

三、历史应用

  1. 颂扬功能: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借神话意象赞美汉武帝的功绩。
  2. 讽谏功能:唐代钱起《秋馆言怀》中“蹉跎献赋客”一句,暗含对时政的感慨。
  3. 政治手段:部分文人通过献赋换取官职,如《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献赋前得梦中老者指点创作方向。

四、文学影响

这一行为推动了汉赋的繁荣,并成为后世文学与政治结合的范式。清代孙枝蔚诗句“献赋终投阁”即化用此典故,反映文人阶层对仕途的矛盾心理。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赋文案例或不同朝代献赋制度差异,可查阅《汉书·艺文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嘲白眼珠子巴渝舞逼迩擦子扯倒逞施侈荣悴劣鹾商打唿哨带胯靛颔动眼神经塠塠肤皮潦草赴险如夷更苏贡奉过来过往害碜鼾卧合懽鹤纹黄绢词火德火龙黼黻祸首甲错佳绩加添几悟积异刻楮筐床来梦儿缆鱼梁家黛寠薮鲁智深绿色梅红伞弥龙迁代奇股日历表睿才入幕嗓黄僧家删正耍俏岁破所宜拓绪突轶晩帆王极晩饷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