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救濟、扶助困頓危難中的人。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四折:“救困扶危,疎財仗義,都做了註福消愆。”《三國演義》第一回:“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 明 無名氏 《精忠記·挂冠》:“不能救困扶危,豈可隨奸附惡,屈陷忠良?”
“救困扶危”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指救助處于困境的人和扶持面臨危難的人,強調在他人遭遇困難或危險時伸出援手。由“救困”和“扶危”兩部分組成,分别對應“幫助困境中的人”和“援助危險中的對象”。
與“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等意義相近,均指在危難中提供幫助。例如“扶危濟困”更側重于通過財物或行動解決他人困境。
適用于描述個人或集體的助人行為,如慈善活動、災難救援等。例如:“疫情期間,志願者們救困扶危,為隔離居民配送物資。”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該成語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互助精神的推崇,鼓勵人們在他人危難時積極援助。
《救困扶危》一詞是中文中的一種成語,意思是幫助和拯救處于困境和危險中的人。
《救困扶危》一詞的部首拆分是救(手)困(囗)扶(攴)危(卩),它們的筆畫分别為6畫、7畫、4畫、6畫。
《救困扶危》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和哲學思想。它的繁體字是「救困扶危」。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現代标準字形是在字形演變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救困扶危》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出入,但具體寫法無法準确确定,因此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現代标準字形。
他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真正體現了《救困扶危》的精神。
組詞:救濟、援助、助人為樂
近義詞:扶危濟困
反義詞:置之不理、見死不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