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寒冷。《詩·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毛 傳:“觱發,風寒也。” 馬瑞辰 通釋:“《説文》:‘滭,滭冹,風寒也。’……滭冹蓋本字,《毛詩》作觱發,叚借字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故一條之枯,不損繁林之蓊藹;蒿麥冬生,無解觱發之肅殺。” 明 唐志契 《繪事微言·雪景》:“畫雪最要得觱發栗烈意,此時雖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 清 邵長蘅 《沛縣官舍留别楊簡庵表兄》詩:“北風觱發短後衣,蕭條中野行人稀。” 鄭澤 《登樓歎》詩:“胡沙驚飛眯我目,胡風觱發寒我臆。”
(2).即觱篥。 明 楊慎 《升庵經說·觱發》:“以字言之,觱, 羌 人吹角也,其聲悲慘,冬日寒風驟發,其聲似之……總不若諺雲:‘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栗。’正謂風吹籬落,其聲似觱栗,與詩意合。觱發,今俗名頭管,樂書名風管,又可證焉。”參見“ 觱篥 ”。
(3).觱沸。泉湧出貌。 宋 蘇轼 《泂酌亭詩》:“ 瓊山 郡東,衆泉觱發,然皆冽而不食。”
“觱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bì fā,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多用于描繪寒冷刺骨的天氣。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記載:“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毛傳注為“觱發,風寒也”。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也用“觱發之肅殺”形容嚴冬的肅寒。該詞常與“栗烈”連用,表示極寒的氣候。
“觱篥”是古代一種簧管樂器,源自西域。部分文獻中“觱發”可能通假為“觱篥”,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
在《說文解字》等注解中,“觱發”也被引申為泉水翻騰湧出的樣貌,如“觱沸”一詞。不過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相關注釋或古代訓诂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