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雨、暘、煖、寒、风五者是否适时作为吉凶的徵验,称为“五徵”。《书·洪范》:“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 孔 传:“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汉书·谷永传》:“五徵时序,百姓寿考。” 汉 蔡邕 《太傅安乐乡文恭侯胡公碑》:“二气燮雍,五徵来备,勋格皇天,泽洽后土。”
五征(wǔ zhēng)是古代中国哲学与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自然界向人类统治者显示的五种征兆,用以警示或验证其施政得失。该词源于先秦典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五征”指统治者行为感应上天后,自然界显现的雨、旸(晴)、燠(暖)、寒、风五种气象现象。若五者调和有序(“五者来备”),预示国泰民安;若时序错乱或过度(“五者各以其叙”或“一极备,凶”),则象征政令有失,需反省修正。
来源:《尚书·洪范》首次系统记载“五征”理论,奠定其作为天人感应学说的基础 。
《尚书·洪范》
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提出“洪范九畴”(九类治国大法),其中第八畴“庶征”即论述五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
来源:儒家经典《尚书》,历代注疏如孔颖达《尚书正义》均有详解 。
《汉书·五行志》
班固将五征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结合,形成“五行灾异说”,强调自然现象与人事的对应关系,如:“雨属水,旸属火,燠属木,寒属金,风属土。”
来源:正史《汉书》,代表汉代官方天人观 。
征象 | 自然表现 | 政治关联 | 失衡后果 |
---|---|---|---|
雨 | 降雨 | 君主恩泽施政 | 久雨为涝,象征滥用权 |
旸 | 晴朗 | 政治清明 | 久旱为灾,象征苛政 |
燠 | 温暖 | 政令宽和 | 过热为旱,象征急躁 |
寒 | 寒冷 | 刑罚严谨 | 过寒为霜,象征严酷 |
风 | 刮风 | 教化流通 | 狂风为祸,象征动荡 |
来源:综合《尚书正义》《汉书·五行志》及郑玄注疏 。
五征理论是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实践,贯穿古代政治:
来源:钱穆《中国思想史》指出其“以天道约束君权”的伦理价值 。
《汉语大词典》释“五征”为:“指雨、晴、暖、寒、风五种自然现象。古人谓君王行为善恶,天必以此五者应之。”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卷,第635页 。
“五征”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占卜中的一个概念,指通过五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事吉凶。以下是详细解释:
“五征”指古人以雨、旸(晴)、暖(燠)、寒、风五种自然现象是否适时出现,作为判断吉凶的征验。其核心思想源于《尚书·洪范》的“庶徵”理论。
这五种现象若协调出现(“五徵时序”),则预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若出现异常,则被视为天谴或凶兆。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籍原文或哲学扩展,可参考《尚书·洪范》及汉代谶纬文献。
阿罗汉白籍必诺部居不用长风破浪驰爽促请典该雕腊递化洞幽烛微动植物髑髗墩堠焚尪纷缊管窥孤侄海螺手横费怀圣寺荒岁火签疥搔技和基命竟已寄纸罝罘考选课卷空手叩源推委羸困帘子路殿槃护蓬阁缾竭罍耻勤诚青云友秦氏戎节生报使犬实用实质上守正不桡署假名朔方私度素屦踏谣天甲经提缉渟洿闲僻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