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雨、暘、煖、寒、风五者是否适时作为吉凶的徵验,称为“五徵”。《书·洪范》:“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 孔 传:“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汉书·谷永传》:“五徵时序,百姓寿考。” 汉 蔡邕 《太傅安乐乡文恭侯胡公碑》:“二气燮雍,五徵来备,勋格皇天,泽洽后土。”
“五征”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占卜中的一个概念,指通过五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事吉凶。以下是详细解释:
“五征”指古人以雨、旸(晴)、暖(燠)、寒、风五种自然现象是否适时出现,作为判断吉凶的征验。其核心思想源于《尚书·洪范》的“庶徵”理论。
这五种现象若协调出现(“五徵时序”),则预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若出现异常,则被视为天谴或凶兆。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籍原文或哲学扩展,可参考《尚书·洪范》及汉代谶纬文献。
《五征》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意为五个标志、表征或迹象。它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廴”,共有12个笔画。故而,可以简单地拆分为五(五个)和彳(步行)。
《五征》起源于古代汉字,历史悠久。它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荡》:“求彼蠙珩,言采其光。之子于征,言思其昌。”其中“于征”一组,意为“往来巡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扩展为指示五种迹象或标志的含义。
在繁体字中,「五征」的书写形式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笔画形状稍有变化。例如,「五」的右侧笔画稍微弯曲,「征」的上部分稍微复杂一些。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五征」的书写形式也有所不同。以“五”为例,古代写法中的「五」字的右侧常常会画上一个小“口”字,代表五个事物。
1. 通过这些迹象,我们可以发现五征指向了战争的爆发。
2. 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从他们的节日和习俗中找到五征。
3.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五征的变化往往标志着季节的转换。
1. 五感: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觉。
2. 五行:指古代中国哲学中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也常用于指代五种不同的行业或事物。
3. 五指:指手指,人类手部常有五根手指。
五象、五个迹象、五个标志、五个征兆。
无征、零征、没有迹象、没有标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