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漢書·直不疑傳》:“人或毀 不疑 曰:‘ 不疑 狀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盜嫂何!’ 不疑 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後以“無兄盜嫂”指無中生有的毀謗。 三國 魏 曹操 《劐整齊風俗令》:“昔 直不疑 無兄,世人謂之盜嫂……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上者也。”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自古賢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謗不能自明者,僅以百數,故有無兄盜嫂,娶孤女雲撾婦翁者。”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奏選官舍操習》:“時 盛 有子僅再周歲,亦在原籍,乃知古人無兄盜嫂之謗有之矣。”
“無兄盜嫂”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無中生有的毀謗,常用于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沒有兄長卻誣陷其與嫂子私通”,比喻憑空捏造、惡意中傷的行為。其核心在于強調诽謗的荒謬性,如所述,直不疑因相貌出衆遭人嫉妒,被誣陷“盜嫂”,而他實際并無兄長,謠言不攻自破。
典故出處
源自《漢書·直不疑傳》:直不疑面對“盜嫂”污蔑時,僅回應“我乃無兄”,未多辯解。後曹操在《整齊風俗令》中引用此事,批評“以白為黑”的歪風。
用法與語境
三國·曹操《整齊風俗令》:“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上者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原文或曹操政令文獻。
《無兄盜嫂》是一個典故,形容弟弟背叛兄長、對兄長不忠誠,背叛家族的珍寶,竊取兄長的妻子。
《無兄盜嫂》的拆分部首為“無”、“兄”、“盜”、“嫂”,其中“無”為虛字部首(簡體中文中對應的偏旁是穴),“兄”為人字部首(簡體中文中對應偏旁是兄),“盜”為皿字部首(簡體中文中對應偏旁是皿),“嫂”為女字部首(簡體中文中對應偏旁是女)。
《無兄盜嫂》的筆畫數分别為7畫、6畫、12畫、14畫。
《無兄盜嫂》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最早見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繁體中文中,《無兄盜嫂》的寫法為「無兄盜嫂」。
古時候漢字寫作「無兄盜嫂」。
他背叛了自己的兄長,無兄盜嫂的事情在整個家族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無私、無辜、無情、無知、盜賊、嫂嫂。
背叛、出賣、欺騙、破壞家族關系。
忠心、守信、忠誠、親兄弟、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