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相的意思、無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相的解釋

(1).無人扶助。《左傳·僖公十五年》:“《歸妹》之《睽》,猶無相也。” 杜預 注:“《歸妹》,女嫁之卦;《睽》,乖離之象,故曰無相。相,助也。” 陸德明 釋文:“相,息亮反。”《禮記·仲尼燕居》:“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 孔穎達 疏:“相,謂扶相。”

(2).佛教語。與“有相”相對。指擺脫世俗之有相認識所得之真如實相。 南朝 梁 蕭統 《和梁武帝遊锺山大愛敬寺詩》:“神心鑒無相,仁化育有為。” 唐 姚合 《過欽上人院》詩:“有相無相身,惟師説始真。”

(3).沒有福相。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九:“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相"是漢語中的一個重要詞彙,尤其在佛教哲學中具有深刻含義。從漢語詞典角度并結合其文化背景解釋如下:

一、字面釋義與核心含義 "無相"由"無"(沒有、不存在的否定詞)和"相"(形貌、狀态、表徵)構成。其核心含義指:

  1. 離相:超越或脫離一切外在形貌、表象、特徵。指事物本質不依賴于具體形态而存在,強調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2. 空性:指一切現象(法)的本質是空寂的,沒有固定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性(實體)。這是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3. 平等:因為一切現象皆無自性、皆空,所以在終極實相層面,一切事物是平等無差别的。

二、哲學與宗教層面的延伸 在佛教(特别是大乘般若中觀學派)中,"無相"具有深刻的哲學和修行意義:

  1. 對治執着:衆生因執着于事物的表相(色、聲、香、味、觸、法)而産生煩惱(貪、嗔、癡)。"無相"教導人們洞察諸法實相,破除對"相"的執着,是解脫的關鍵。
  2. 實相描述:用來描述諸法(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真實本性,即"實相無相"。真實的本質是超越一切概念、名相和分别的。
  3. 修行目标:是涅槃的境界之一(涅槃三法印之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涅槃無相)。達到"無相"境界意味着解脫了生死輪回的束縛。

三、典籍印證與權威參考 "無相"的概念在諸多重要佛教典籍中被反複闡述,奠定了其權威性:

總結 "無相"在漢語詞典中的基本釋義是"沒有形相;無形迹"。但在其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中,它升華為一個核心哲學概念,指超越一切外在形貌與分别執著,直指事物空寂無自性的真實本質。它是佛教對世界實相的根本認知,也是修行者破除煩惱、證悟解脫所必須通達的真理。其權威性建立在《金剛經》、《般若經》、《大智度論》、《中論》、《維摩诘經》等衆多根本佛教典籍的深刻論述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無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一、道家哲學本源

“無相”最早源于道家思想,指“道”的玄虛無形特性。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強調超越具體形象的宇宙本質。這一概念比佛教的“無相”早出現約兩個世紀,成為道家核心哲學理念之一。

二、佛教核心概念

佛教将“無相”發展為重要術語,與“有相”相對,指脫離世俗認知的真如實相:

  1. 本質特性:真如自性空寂靈明,如《壇經》所述“心平如水,即是不住相”,強調不執着于外相。
  2. 認知方式:通過“心不礙相”的觀照,達到“視而不見”的超越狀态,如水中映月般不染着。

三、古代漢語引申義

  1. 無人扶助: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歸妹》之《睽》,猶無相也”,杜預注“相,助也”。
  2. 缺乏福相:晉代幹寶曾用此義,指面相學中的不吉之兆。

四、實踐體驗層面

在修煉中,“無相”被描述為特殊境界:


注:如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流派的詳細差異,可參考《道德經》《壇經》等典籍及相關宗教哲學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敖包邦都悲悚辨辭邊國猜情潺淙長途儲精次春定疊繁鬣汞燈共振器姑餘赫斯之威換佃荒絕皇寮荒冢建倡賤物極憤精确度闚園連峰連襼連陰天啰裡曼鬋毛鈔排家陪祀捧杯皮裡陽秋平津迫戚普天率土起撥情交青緑耆山奇襲取受山櫻身挺視而不見士孫熟戶疏柱宋清嵩邱屠肆問盟悟發五粟戊夜香火秀才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