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相的意思、无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相的解释

(1).无人扶助。《左传·僖公十五年》:“《归妹》之《睽》,犹无相也。” 杜预 注:“《归妹》,女嫁之卦;《睽》,乖离之象,故曰无相。相,助也。” 陆德明 释文:“相,息亮反。”《礼记·仲尼燕居》:“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 孔颖达 疏:“相,谓扶相。”

(2).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 南朝 梁 萧统 《和梁武帝游锺山大爱敬寺诗》:“神心鉴无相,仁化育有为。” 唐 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惟师説始真。”

(3).没有福相。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相"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尤其在佛教哲学中具有深刻含义。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其文化背景解释如下:

一、字面释义与核心含义 "无相"由"无"(没有、不存在的否定词)和"相"(形貌、状态、表徵)构成。其核心含义指:

  1. 离相:超越或脱离一切外在形貌、表象、特徵。指事物本质不依赖于具体形态而存在,强调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 空性:指一切现象(法)的本质是空寂的,没有固定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性(实体)。这是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3. 平等:因为一切现象皆无自性、皆空,所以在终极实相层面,一切事物是平等无差别的。

二、哲学与宗教层面的延伸 在佛教(特别是大乘般若中观学派)中,"无相"具有深刻的哲学和修行意义:

  1. 对治执着:众生因执着于事物的表相(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烦恼(贪、嗔、痴)。"无相"教导人们洞察诸法实相,破除对"相"的执着,是解脱的关键。
  2. 实相描述:用来描述诸法(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即"实相无相"。真实的本质是超越一切概念、名相和分别的。
  3. 修行目标:是涅槃的境界之一(涅槃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涅槃无相)。达到"无相"境界意味着解脱了生死轮回的束缚。

三、典籍印证与权威参考 "无相"的概念在诸多重要佛教典籍中被反复阐述,奠定了其权威性:

总结 "无相"在汉语词典中的基本释义是"没有形相;无形迹"。但在其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中,它升华为一个核心哲学概念,指超越一切外在形貌与分别执著,直指事物空寂无自性的真实本质。它是佛教对世界实相的根本认知,也是修行者破除烦恼、证悟解脱所必须通达的真理。其权威性建立在《金刚经》、《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维摩诘经》等众多根本佛教典籍的深刻论述之上。

网络扩展解释

“无相”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道家哲学本源

“无相”最早源于道家思想,指“道”的玄虚无形特性。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强调超越具体形象的宇宙本质。这一概念比佛教的“无相”早出现约两个世纪,成为道家核心哲学理念之一。

二、佛教核心概念

佛教将“无相”发展为重要术语,与“有相”相对,指脱离世俗认知的真如实相:

  1. 本质特性:真如自性空寂灵明,如《坛经》所述“心平如水,即是不住相”,强调不执着于外相。
  2. 认知方式:通过“心不碍相”的观照,达到“视而不见”的超越状态,如水中映月般不染着。

三、古代汉语引申义

  1. 无人扶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归妹》之《睽》,犹无相也”,杜预注“相,助也”。
  2. 缺乏福相:晋代干宝曾用此义,指面相学中的不吉之兆。

四、实践体验层面

在修炼中,“无相”被描述为特殊境界:


注:如需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不同流派的详细差异,可参考《道德经》《坛经》等典籍及相关宗教哲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板城渚口倍频不穣不足为外人道也采察草芥倡答称铊称王称伯赪文赤草驰乘冲场楚邱搭帮担险道班踮步丁祭东真恶书饭煤反义词革去估客故人孤赏回合壶浆货贩呼冤解衣颈脖子敬勤姱词老羞成怒緑縢缦裆裤皃言模棱两端庖丁解牛趫勇轻军清凉社队牲礼食案方丈适逢施翼死心塌地司长素骥贪苛推纠妄庸无哗无首瞎浪小海瓯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