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常饮酒。《书·酒诰》:“ 文王 誥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 孔颖达 疏:“ 文王 誥戒其民之小子与正官之下有职事之人……无得常饮酒也。”
“无彝酒”出自《尚书·酒诰》,是周文王和周公对臣民的训诫,主要含义为不要经常饮酒,需结合历史背景和道德教化来理解:
字面含义
该词由“无”(不要)、“彝”(常、经常)、“酒”三字构成,直译为“不要常饮酒”,强调节制饮酒频率。西周初期粮食珍贵,频繁饮酒会消耗资源,因此规定仅在祭祀或特殊场合适量饮酒。
道德与政治内涵
文王和周公将饮酒行为与个人德行、政治统治相捆绑。他们认为,过度饮酒会败坏品德、损害健康,甚至动摇政权(如商纣因酒色亡国)。故通过“无彝酒”引导民众修身养德,巩固社会秩序。
历史背景
周朝建立后推行禁酒政策,尤其针对贵族和官员。《酒诰》中明确要求公卿“有正有事者”不可沉溺于酒,以树立勤政廉洁的榜样。
延伸意义
该词也隐含“以酒观德”的思想,即通过饮酒习惯检验个人自律性,提倡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后常用于劝诫饮酒需有度,避免耽乐误事。
“无彝酒”不仅是古代节约粮食的务实政策,更被赋予道德教化的深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己复礼”的价值观。
《无彝酒》是一个成语,意为没有规矩,没有法度。形容人行事不拘小节,不讲礼法。
《无彝酒》的拆分部首为酉(酉字头)和彡(三点水),它的总笔画数为14画。
《无彝酒》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饮酒文化。在古代社会,酒宴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在酒席上交流感情,互相结交。有些人因为酒而放纵自己,失控地行事,甚至伤害他人。《无彝酒》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这种人的行为,暗示其没有规矩,不受礼法约束。
《无彝酒》的繁体字为「無彝酒」。
在古代,「无彝酒」的汉字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汉字的演变和字形的变化,古代不同的书法家和时期对同一个字的书写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1. 他喜欢无彝酒,经常在酒席上言行放肆。
2. 这位领导完全不顾公众的感受,言行举止简直是无彝酒。
无罪、无礼、无私、彝人、酒席、饮酒
放肆、鲁莽、任性、不守规矩
有礼、守规矩、守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