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王後以及有封號的貴族婦女所穿的一種命服。曆代有差。屈,通“ 闕 ”。《禮記·玉藻》:“君命屈狄。” 鄭玄 注:“屈,《周禮》作闕,謂刻繒為翟不畫也,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士之妻命服也。” 孔穎達 疏:“屈,闕也。狄,亦翟也。直刻雉形,闕其采畫,故雲闕翟也。”參閱《通志·器服》。
“屈狄”是古代中國貴族女性所穿的一種正式禮服,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屈狄是周代至漢代王後、諸侯夫人及有封號的貴族婦女在特定禮儀場合穿着的命服,其等級和形制因身份差異而有所不同。
名稱考據
等級與用途
根據《禮記·玉藻》記載,屈狄是子男爵位(周代五等爵中的第四等)的夫人及其下屬貴族女性接受君主诏命時所穿的禮服,屬于較低等級的命服類型。
文獻佐證
東漢鄭玄在《禮記注》中明确提到:“屈,《周禮》作阙,謂刻缯為翟不畫也”,說明其制作工藝;孔穎達進一步解釋“阙翟”即省略彩繪的翟紋禮服。
曆史演變
曆代對屈狄的具體形制有所調整,但核心特征(翟紋無彩)保持延續,成為區分貴族女性身份的重要服飾符號。
屈狄通過簡化的翟紋設計,既保留了禮服的象征性,又體現了不同等級貴族的服飾差異,反映了周代禮制中對身份标識的嚴格規範。
屈狄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受到壓迫、被迫屈服的狀态。它可以表示被迫服從、屈服、順從、低頭等含義。
屈狄由“屍”和“古”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屍”為上部部首,表示形象或形态;“古”為下部部首,表示抽象概念。
屈狄一共由13個筆畫組成。每一筆畫代表了書寫時的一次用筆動作。
屈狄源自于古代漢語詞彙,字形屬于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碑文和傳世古籍資料,屈狄的古漢字寫法為屈狄。
1. 在古代社會中,奴隸們常常被迫屈狄于主人的統治。
2. 在面對常常被歧視的處境時,他選擇了屈狄求生。
1. 屈狄求生:表示在逆境中努力求存。
2. 屈狄從命:表示被迫順從、服從命令。
1. 屈服:表示不得已而順從、聽從。
2. 屈從:表示被迫屈服、順從。
1. 拒絕:表示堅決不屈服、不順從。
2. 抵抗:表示反抗、不接受屈狄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