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午日的意思、午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午日的解释

(1).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晋 周处 《风土记》:“午日烹鶩,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 宋 梅尧臣 有《午日》诗。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晒乾,擦小儿热疿。”

(2).干支逢午的日子。《后汉书·陈宠传》“犹用 汉 家祖腊” 李贤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汉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为祖也。” 宋 曾慥 《类说·燕北杂记·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须排阵望西大喊七声,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

(3).中午。 唐 张籍 《江南行》:“ 长干 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午日”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

“午日”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历史、文化及语境综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干支纪日中的特定日期

“午日”指中国传统干支历法中以“午”为地支标记的日子。干支系统以十天干(甲、乙、丙、丁等)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循环相配,形成六十甲子周期。“午”对应地支第七位,故“午日”即地支为“午”的日子,如甲午、丙午、戊午等。此类纪日法在古代文献中广泛用于记录日期,如《左传》《史记》等典籍中的历法记载。

来源参考:王力《古代汉语》对干支纪日的系统说明;《辞海》(第七版)“干支”条目。

二、端午节的别称

“午日”是“端午节”的雅称之一。因端午节固定于农历五月初五,而“五”与“午”在干支系统中同属火行,且古时“五”“午”相通,故称“端午”为“午日”。此名称多见于古典诗文,如宋代苏轼《端午游真如》中“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即指端午。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午日”词条释“端午”;《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著)对端午习俗的记载。

三、正午时分的太阳或时间

“午”本义为“日中”,即一日之中太阳升至最高点的时刻(约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因此,“午日”可直指正午的日光,如唐代李贺《感讽》诗“午日晒嫣红”;或泛指正午时段,如《红楼梦》第三十回“至午日方散”。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午”字释义;《说文解字注》“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的时间关联。


文化延伸:

“午日”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时间标记到文化符号的转化。其干支本源凸显古人时间观,端午别称承载驱疫避邪的民俗内涵,而“正午”义则反映农耕社会对自然节律的依赖。三者共同构成“午日”在语言与文化中的立体意象。

权威参考文献:

  1. 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2. 宗懔. 《荆楚岁时记》. 湖北人民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4.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午日”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2.干支纪日中的“午日”

3.中午时分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爆燃丙魏宾属仓官嶒嶝常理抶疻冲脉垂钓翁宕落颠来播去东直门椴树阨僻二文放殛浮跃高平根除广场剧会应价钞家阀角量佳实嗟泣记过尽心鸡旗靠傍老鲫溜敛谷噜苏眇漠难人匹双倾筐倒庋企业化确商柔复三苏山魑生法圣矩慎墨神契时日私覆涑水檀公策停妥体悉通敏同谋苇笮险凑享誉絃心稀里光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