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危難。《淮南子·齊俗訓》:“立節者見難不苟免,貪祿者見利不顧身。” 唐 元稹 《莺莺傳》:“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封神演義》第十回:“君子見難,豈不知迴避?但天數已定,斷不可逃,徒自多事。”
“見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見難(拼音:jiàn nán)指“遇到危難”或“面對困難”。該詞由動詞“見”(面對)和形容詞“難”(困難)組合而成,強調直面困境時的态度或行為。
《淮南子·齊俗訓》
“立節者見難不苟免,貪祿者見利不顧身。”
解讀:有氣節的人面對危難不逃避,貪圖利益的人見利忘義。
唐代元稹《莺莺傳》
“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
解讀:此處“見難”引申為“有顧慮”,指擔心對方猶豫不決。
《封神演義》第十回
“君子見難,豈不知回避?但天數已定,斷不可逃。”
解讀:明知危難卻坦然接受,體現對命運的坦然。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見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遇到困難或遭遇困境。它描述了人們在面對艱難時所表現出來的身臨其境的感覺和處境。
《見難》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見”和“難”,其中“見”是左右結構,表示看到、遇到等意思,“難”是上下結構,表示困難、艱難等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見”部首的筆畫數為4,而“難”部首的筆畫數為7。
《見難》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的“見”部分源于象形字,原本是描繪視線和眼睛的形狀。而“難”則是聲旁,它的古文形狀是一個人站在崖邊,表示站得高所以艱難、困難。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見難》分别寫作「見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見難》的古文寫法中,“見”字的左右結構更加扁平,更接近一個方塊形狀,而“難”則更加像一個人站立的形态。
1. 他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見難,但始終沒有放棄。
2. 面對這個新項目,我們将會見到很多困難,但我相信我們能夠克服。
組詞:挑戰、困境、難題。
近義詞:困難、艱難、困境。
反義詞:順利、輕松、容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