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虎貔。泛指猛兽,借指武士。 唐 人避 唐太祖 李虎 讳改。 前蜀 贯休 《贺郑使君》诗:“ 三衢 蜂蠆陷城池,八咏龙韜整武貔。”参见“ 虎貔 ”。
"武貔"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溯源与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字义构成
词源参考:
《尔雅·释兽》对“貔”的记载(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页2630)
《说文解字注》:“貔,豹属,出貉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456)
合成词义
“武貔”指代勇猛善战的军队,强调如貔兽般的威武气势。其用例多见于史书与诗文,如:
《晋书·周处传》:“貔武冠于东南”
典籍出处: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卷五十八)
象征意义
貔貅在传统文化中为瑞兽,兼具勇武与祥瑞属性。“武貔”既喻军队战力,亦含“正义之师”的褒扬色彩。如明代何景明《观军装十咏》:“武貔百万夜衔枚”。
历史语境
常见于描述将领统帅军队的威仪,如:
“统武貔之众,振虎狼之师”(《南齐书·高帝纪》)
典籍出处: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卷一)
现代汉语中“武貔”已罕用,但“貔貅”作为独立词汇保留于民俗文化(象征招财辟邪)。需注意: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页1231):“武貔,犹言虎貔。喻勇猛的将士。”
武貔是由象征武力的“武”与瑞兽“貔”合成的古汉语词,专指威武勇猛的军队,承载古代对军事力量的图腾化表达,兼具勇武与祥瑞的双重文化内涵。其语义在现代虽已式微,但作为历史词汇仍见于经典史籍与文学文本。
“武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和解释如下:
“武貔”是唐代避讳文化下的产物,既保留了猛兽的原始意象,又承载了军事勇武的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
半痴不颠崩坠标准时区表左布策偿补宸谋池汤翠衿得地冬训兜取二圣环噩迕访真忿怒扶树复议贡试官阶鲑蠪古节海椒海面鸿门宴怳惑揭白结姻金界吉祥杵跨立溃不成军苦辛累次零瀼六出冰花丽藻龙剑龙鱼氓籍鸣籁魔境狞恶蟠桃会匹雏遣兵调将青怵劝架觑边曲腰哈背上蹿下跳沈默石堰祀堂摊徵桐严嫂投至拓拔王赋尪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