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處于困境,無以為生;無所依賴。《新唐書·奸臣傳下·崔胤》:“ 胤 計稍露,宦者或相泣無憀,不自安,劫幸之謀固矣。”
(2).空閑而煩悶的心情,閑而郁悶。 唐 李商隱 《雜曲歌辭·楊柳枝》:“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宋 範成大 《枕上二絕效楊廷秀》之一:“藤枕頻移觸畫屏,無憀滋味厭殘更。” 清 納蘭性德 《禦帶花·重九夜》詞:“便強説歡娛,總是無憀心緒。”
(3).無意思;令人讨厭。 賀昌群 《元曲概論》第一章:“從前的《郊祀安世房中樂歌》都是一般無憀文人歌功頌德的作品。”
“無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wú liáo,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無所依賴、處于困境
指生活或情感上缺乏依托,陷入孤寂狀态。例如《新唐書·奸臣傳下·崔胤》記載:“宦者或相泣無憀”,描述宦官因失去依靠而悲泣的情景。
閑悶無聊、空虛煩悶
常用于描繪因空閑而産生的愁緒或百無聊賴的心境。如李商隱《楊柳枝》中“暫憑樽酒送無憀”,通過飲酒排遣煩悶;納蘭性德《禦帶花·重九夜》也提到“總是無憀心緒”,形容重陽夜的無端怅惘。
無趣、令人厭倦
部分文獻中延伸為事物缺乏趣味,如宋代範成大的詩句“無憀滋味厭殘更”,表達對漫長夜晚的厭煩感。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詩詞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新唐書》等古籍文獻。
《無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為沒有憀的狀态或特征。
《無憀》的第一個漢字為“無”,它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四畫; 第二個漢字為“憀”,它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16畫。
《無憀》是現代漢語中的一個新詞,源自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語言的發展。
《無憀》的繁體形式為「無憀」。
在古代,「無憀」可能以其他形式表示,因為漢字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有所變化,頗受不同朝代的影響。
1. 他一字不差地背出了整本《無憀經》。
2. 這個人生氣時的表情毫不掩飾,完全是一副無憀的模樣。
無憀無據、無憀性格、無憀狀态
毫無生氣、索然無味、乏善可陳
飽含活力、充滿激情、充實豐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