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处于困境,无以为生;无所依赖。《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 胤 计稍露,宦者或相泣无憀,不自安,劫幸之谋固矣。”
(2).空闲而烦闷的心情,闲而郁闷。 唐 李商隐 《杂曲歌辞·杨柳枝》:“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宋 范成大 《枕上二绝效杨廷秀》之一:“藤枕频移触画屏,无憀滋味厌残更。” 清 纳兰性德 《御带花·重九夜》词:“便强説欢娱,总是无憀心绪。”
(3).无意思;令人讨厌。 贺昌群 《元曲概论》第一章:“从前的《郊祀安世房中乐歌》都是一般无憀文人歌功颂德的作品。”
无憀(wú liáo)是汉语中的一个古雅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无所依赖
本义指失去依靠或寄托的状态。“憀”通“聊”,表依赖之意,“无憀”即无所凭依。
例证:李商隐《谑柳》“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中“无憀独对”暗含孤寂无依之感。
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引申为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寂寥、怅惘情绪,近义于“无聊”。
例证:宋代周邦彦《忆旧游》“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消。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但满目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中“无憀”表露愁闷心境。
本义为依赖(《说文·心部》:“憀,赖也”),后衍生出“悲恨”“闲愁”等情感含义。
由否定前缀“无”与“憀”组合,字面即“无依靠”,后聚焦于心理层面的空虚感。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词,承载以下语用特征:
常映射孤独、失意或对境遇的无奈,如李商隐《细雨》“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中“无憀”强化了飘零之叹。
当代书面语中偶见,多用于文艺语境以传递复古情调或深刻孤寂感。
“无憀”释义为:“①无所依赖;②空闲而烦闷。”
▶ 来源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注:此为词典官网,具体词条需站内检索)
收录“憀”字释义,并引诗词用例佐证其情感内涵。
▶ 来源链接:商务印书馆工具书(需查阅纸质版或授权数据库)
李商隐、周邦彦等作品原文及注释可验证语境用法。
▶ 来源链接:古诗文网-无憀相关诗词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无憀”虽未直出,但“怅望”二字与之情感同源,体现晚唐诗人对孤寂主题的惯用表达。
“无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wú liáo,在不同语境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无所依赖、处于困境
指生活或情感上缺乏依托,陷入孤寂状态。例如《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记载:“宦者或相泣无憀”,描述宦官因失去依靠而悲泣的情景。
闲闷无聊、空虚烦闷
常用于描绘因空闲而产生的愁绪或百无聊赖的心境。如李商隐《杨柳枝》中“暂凭樽酒送无憀”,通过饮酒排遣烦闷;纳兰性德《御带花·重九夜》也提到“总是无憀心绪”,形容重阳夜的无端怅惘。
无趣、令人厌倦
部分文献中延伸为事物缺乏趣味,如宋代范成大的诗句“无憀滋味厌残更”,表达对漫长夜晚的厌烦感。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诗词中的用法,可参考《全唐诗》《新唐书》等古籍文献。
白蒋白钱别外避宼避逐宠劳靛颔脰鸣反围攻翻援烽侦高概衮黼国胄骨突黄耳传书惠教谫谫屑屑缣素娇媠急电稽度静闲九薮空域郐下无讥枯膓栏栅量地蓼洲周公离女理则笼篰罗唣冒蒙梦征门阙眇思匹夫之谅罄穷穷根究底絿政囚制嚅动山丘侍者数术食饥息劳遂德宿庐榻本恬熙龆容罔象温暖武神无兄盗嫂相隋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