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宋 婦女眉妝式樣之一。 唐 宇文士及 《妝台記》:“婦人畫眉,有倒暈粧。” 宋 晏幾道 《蝶戀花》詞:“倒暈功夫,畫得宮眉巧。” 宋 蘇轼 《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詩之三:“剩看新翻眉倒暈,未應泣别臉消紅。”
(2).花瓣一般近萼處色深,至瓣尖漸淺。若近萼處色淺,至其末反深者,稱為倒暈。 唐 王建 《同于汝錫賞白牡丹》詩:“統心黃倒暈,側莖紫重稜。” 宋 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倒暈檀心者,多葉紅花,凡花近萼色深,至其末漸淺,此花自外深色,近萼反淺白,而深檀點其心,此尤可愛。”
“倒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境分析。以下是兩種主要釋義及例證:
指唐宋女性流行的眉妝技法,特點為眉毛顔色從眉頭至眉尾逐漸變淺,形成暈染效果。這一妝容在唐代宇文士及《妝台記》中有明确記載:“婦人畫眉,有倒暈妝”,宋代晏幾道《蝶戀花》也提到“倒暈功夫,畫得宮眉巧”。蘇轼詩句“剩看新翻眉倒暈”則進一步佐證了其文學意象的流傳。
形容花瓣顔色與常規分布相反的現象: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兼具妝容與自然物象的雙重意象,反映了古代文人對色彩漸變的細膩觀察。需注意“倒暈”與醫學中“暈倒”(短暫意識喪失)無直接關聯,後者屬于現代醫學術語。
注: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記載及權威詞典解釋,例句均引自唐宋文學作品。
倒暈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頭腦昏沉、眩暈、不清醒的狀态。
倒暈的部首是倒,總計3個筆畫。
倒暈一詞源自于《晉書·蔡谟傳》中的記載:“避地凡百日,倒蓋如病者暈掃。”表示在壓迫、病痛或苦難中失去意識。後來,這個詞在口語中逐漸演變為形容頭腦不清醒的狀态。
倒暈的繁體字為「倒暈」。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倒暈可寫作「倒暈」或「倒暈」。
1. 考試前緊張得讓我有些倒暈了。
2. 我才剛好倒暈一會兒,就被朋友給搖醒了。
倒黴、暈倒、倒楣、暈眩、倒戈
頭昏、迷糊、恍惚
清醒、明晰、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