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稱卿、大夫之妻。後亦稱因夫或子而得封號的婦女。與内命婦相對。《禮記·喪大記》:“外命婦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鄭玄 注:“卿、大夫之妻為外命婦。” 唐 元稹 《賀降誕日德音狀》:“宜集百寮及外命婦進名賀,皇太後仍禦 光順門 内殿,與百寮相見,便為常式者。”《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一年》:“甲子,還宮,禦 正武殿 ,集百官及宮人、外命婦,大列伎樂,初作乞寒胡戲。” 胡三省 注:“外命婦,五命以上官之妻也。”參閱《通典·禮六七》。
“外命婦”是中國古代對特定女性群體的稱謂,其核心定義和特點如下:
外命婦指因丈夫或兒子的官職而獲得封號的女性,與宮廷内的“内命婦”相對。其封號依附于男性親屬的官階,主要體現禮儀地位而非實際權力。
清朝延續明制,封號分為九個品級: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遠嫁他鄉或對家庭無貢獻的女性”,此為引申義,與曆史原義不同,需結合語境判斷。
以上信息綜合自《禮記》、唐宋史料及明清典章制度研究,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
《外命婦》是一個貶義詞,指代嫁入富貴人家、享受奢華生活的女子。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那些利用婚姻來攀附權貴、過着非常奢侈作風的女人。
《外命婦》這個詞的部首是女(女字旁),共包含13個筆畫。
《外命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小說中,如《紅樓夢》等。在這些小說中,外命婦可被視為對庶出女子的諷刺和嘲笑,也代表了社會的不公正和道德上的敗壞。
《外命婦》
在古代漢字中,外命婦的寫法是“外命媍”,字形和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她一直夢想成為一位《外命婦》,嫁入豪門,過上名利雙收的奢華生活。
富豪、婚姻、奢華、攀附
權貴女、富家婦
賢妻良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