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壯;宏偉。 晉 郭璞 《江賦》:“ 虎牙 嵥豎以屹崒, 荊門 闕竦而磐礴。”
“磐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án bó,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形容自然景觀的雄偉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郭璞的《江賦》,原文為“虎牙嵥豎以屹崒,荊門闕竦而磐礴”,描述山勢險峻、壯闊的景象。
核心含義指雄壯、宏偉,常用于描繪山川或建築的磅礴氣勢,如“磐礴的山峰”“江水磐礴”等。
引申為人物或力量的強大
在擴展用法中,可形容人的氣度非凡或事物穩固不可動搖,如“氣度磐礴”“磐礴之力”。
詞源與結構
“磐”為上下結構,本義是厚重的石頭;“礴”為左右結構,意為廣大、擴展。組合後強調“穩固而宏大”的意象。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磅礴、恢宏、巍峨;反義詞暫無明确記載,但可根據語境選用“渺小”“微弱”等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曆史文獻或正式場合,如詩詞、賦體、景觀描寫等。例如:“長江之水磐礴東流,氣勢撼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江賦》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磐礴(pán b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山勢雄偉,氣勢壯麗。形容事物強大、有力的樣子。
磐字的部首是石(shí),磐字的結構由石和反常部組成,石為磐字的主體。它一共有13畫。
磐字最早出現在《禦覽諸子分類》一書中,記錄了各個學派著作的分類,用來形容文字的磐厚穩固。後來由于形狀像磐石,所以被用來形容山勢雄偉的樣子。
繁體字為磐。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磐字的古代寫法為“盤”。古代的文字形狀更加簡潔,但含義和現代寫法相同。
1. 山勢磐礴,壯觀無比。
2. 他的演講氣勢磐礴,震撼人心。
磐石、磐石山、磐石之力。
宏偉、壯麗、雄偉。
渺小、脆弱、微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