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拘守禮法而安于習俗。《後漢書·公孫述傳論》:“ 述 雖為 漢 吏,無所憑資,徒以文俗自熹,遂能集其志計。”《世說新語·任誕》“ 阮籍 遭母喪”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籍 性至孝,居喪雖不率常禮而毀幾滅性,然為文俗之士 何曾 等深所讐疾。”
"文俗"是由"文"與"俗"組成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社會共同遵循的禮儀規範與生活習俗",包含兩個核心維度:一是指典章制度層面的禮法體系,如《禮記·曲禮》所述"教訓正俗,非禮不備";二是指民間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如《漢書·地理志》記載"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移風易俗"的政治理想相關聯,《禮記·樂記》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強調教化與習俗的辯證關系。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俗概念體現了中華文化"禮俗互動"的特質,既包含精英階層倡導的禮制規範,也涵蓋民衆日常實踐中形成的習俗傳統。
當代語用中,"文俗"多用于描述地域文化特征,例如:"閩南地區的普渡祭祀融合了中原祭祀禮制與海洋民俗,形成獨特的文俗景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在文學創作領域,作家常通過描寫地方文俗展現人文底蘊,如沈從文《邊城》對湘西風土人情的細膩刻畫。
“文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文化屬性
文俗代表社會長期形成的文化習俗與禮儀規範,反映特定曆史時期的價值觀念與社會風貌。例如《後漢書》提到公孫述“徒以文俗自熹”,即通過遵循禮俗彰顯自身修養。
行為特征
強調在禮法與習俗之間保持平衡,既非完全墨守成規,亦非徹底離經叛道。如《世說新語》記載阮籍居喪期間“不率常禮”,卻因突破常規被文俗之士非議,說明該詞暗含對傳統規範的維護傾向。
與“風俗”相比,“文俗”更側重禮法制度與文人階層的規範意識,而非單純的地域性民間習俗。例如描述某地“其民風淳厚,尚信好文”時,“文俗”特指當地文人群體遵循的禮儀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例句,可查閱《後漢書·公孫述傳論》《世說新語》等文獻。
拜教白矢飽食終日備知奔命鼻韻母稱事池鵝夜擊充飽脣尖舌利調筝崿崝蕃厘煩氣粉拂焚炀附呈工件龔行歸雲祻水航海梯山盒匳穢蕪監候澆風迦師錯吉蔔賽潔精劫略靜寞金交椅括目相待郎屋冷凝李蔔克内西骊歌離格兒鸾跄緑蒙蒙篾如密切旁門外道清醴青闼瓊尺全場絨絨沈括詩聲術謀束藴請火訟争素難填門拓清五恭嚣袢曉行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