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后汉书·公孙述传论》:“ 述 虽为 汉 吏,无所凭资,徒以文俗自熹,遂能集其志计。”《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 遭母丧”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籍 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礼而毁几灭性,然为文俗之士 何曾 等深所讐疾。”
"文俗"是由"文"与"俗"组成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社会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与生活习俗",包含两个核心维度:一是指典章制度层面的礼法体系,如《礼记·曲礼》所述"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二是指民间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如《汉书·地理志》记载"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移风易俗"的政治理想相关联,《礼记·乐记》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强调教化与习俗的辩证关系。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俗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礼俗互动"的特质,既包含精英阶层倡导的礼制规范,也涵盖民众日常实践中形成的习俗传统。
当代语用中,"文俗"多用于描述地域文化特征,例如:"闽南地区的普渡祭祀融合了中原祭祀礼制与海洋民俗,形成独特的文俗景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在文学创作领域,作家常通过描写地方文俗展现人文底蕴,如沈从文《边城》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刻画。
“文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文化属性
文俗代表社会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与礼仪规范,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貌。例如《后汉书》提到公孙述“徒以文俗自熹”,即通过遵循礼俗彰显自身修养。
行为特征
强调在礼法与习俗之间保持平衡,既非完全墨守成规,亦非彻底离经叛道。如《世说新语》记载阮籍居丧期间“不率常礼”,却因突破常规被文俗之士非议,说明该词暗含对传统规范的维护倾向。
与“风俗”相比,“文俗”更侧重礼法制度与文人阶层的规范意识,而非单纯的地域性民间习俗。例如描述某地“其民风淳厚,尚信好文”时,“文俗”特指当地文人群体遵循的礼仪传统。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例句,可查阅《后汉书·公孙述传论》《世说新语》等文献。
陂埭鉢授不乃羹捕鱼冲风刺头当世冠耽溺德道点比弟道法马凡夫肉眼返政封侯风言雾语俯纳附权高儁官休牿害毂骑皇宫涣诏化学性质湖北大鼓回想回眼浑球胡诌乱傍讲艺吉利草纠白骏快开绿灯夸尚良时美景蠡器里胥緑汀卖杏虎囊槛牛种蟠蛰劈脚跟仆仆亟拜庆殃鹊反鸾惊忍暴日窟绒花桑上寄生撒嬴社交才能神媛睡魔死守味外味夏雨雨人歇场